省区国民代表一致赞成君主立宪,并合词推戴。中国主权本于国民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予更无讨论之余地。然终以骤跻大位,背弃誓词,道德信义,无以自解,掬诚辞让,以表素怀。乃该院坚谓元首誓词,根于地位,当随民意为从违,责备弥严,已至无可诿避,始以筹备为词,藉塞众望,并未实行。及滇、黔变故,明令决计从缓,凡劝进之文,均不许呈递。旋即提前召集立法院,以期早日开会,征求意见,以俟转圜。予忧患余生,无心问世,遁迹洹上,理乱不知。辛亥事起,谬为众论所推,勉出维持,力支危局,但知救国,不知其他。中国数千年来史册所载,帝王子孙之祸,历历可征,予独何心,贪恋高位?乃国民代表既不谅其辞让之诚,而一部分之人心,又疑为权利思想,性情隔阂,酿为厉阶。诚不足以感人,明不足以烛物,予实不德,于人何尤?苦我生灵,劳我将士,以致群情惶惑,商业凋零,抚衷内省,良用矍然,屈己从人,予何。惜焉。代行立法院转陈推戴事件,予仍认为不合事宜,著将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认帝位之案,即行撤销,由政事堂将各省区推戴书,一律发还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转发销毁。所有筹备事宜,立即停止,庶希古人罪己之诚,以洽上天好生之德,洗心涤虑,息事宁人。盖在主张帝制者,本图巩固国基,然爱国非其道,转足以害国;其反对帝制者,亦为发抒政见,然断不至矫枉过正,危及国家,务各激发天良,捐除意见,同心协力,共济时艰,使我神州华裔,免同室操戈之祸,化乖戾为祥和。总之,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今承认之案,业已撤销,如有扰乱地方,自贻口实,则祸福皆由自召,本大总统本有统治全国之责,亦不能坐视沦胥而不顾也。方今闾阎困苦,纲纪凌夷,吏治不修,真才未进,言念及此,中夜以忧。长此因循,将何以国?嗣后文武百官,务当痛除积习,黾尽图功。凡应兴应革诸大端,各尽职守,实力进行,毋托空言,毋存私见。予惟以综合名实,信赏必罚,为制治之大纲,我将吏军民尚其共体兹意!此令。
国务卿徐世昌
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梁启超(左)与两广护国军都司令岑春煊(右)在一起 “会议决定:一、撤销承认帝位案,取消洪宪年号;二、召开代行立法院参政院的临时会,以便取得取消帝制的法律根据;三、以徐世昌为国务卿,陆征祥退为外交总长;四、任段祺瑞为参谋总长以代久未到职的冯国璋;五、请黎、徐、段三人联名电劝西南护国军停战议和,如果他们同意,拟任蔡锷为陆军总长,戴戡为内务总长,张謇为农商总长,汤化龙为教育总长,梁启超为司法总长,熊希龄为财政总长,以满足进步党人的政治欲望。”
“22日袁发表申令,宣布撤销承认帝位案。命令说:‘民国肇造,变故纷乘,薄德如予,躬膺艰巨。忧时之士,怵于祸至之无日,多主恢复帝制,以绝争端而策久安。癸丑以来,言不绝耳,予屡加呵斥,至为严峻。至上年时异势迁,几不可遏……遂有多数人主张恢复帝制,言之成理,将士吏庶,同此悃忱……嗣经代行立法院议定由国民大会解决国体,各省区国民代表一致赞成君主立宪,并合词推戴……责备弥周,无可委避,始以筹备为词,借塞众望,并未实行。及滇黔变故,明令决议从缓……予忧患之余,无心问世,遁迹洹上,理乱不闻。不意辛亥事起,勉出维持,力支全局……帝王子孙之祸,历历可证,予独何心,贪恋高位。乃国民代表既不谅其辞职之忱,而一部分之人又疑为权利思想……实予不德,与人何尤;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现将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认帝位之案即行撤销,各省推戴书一律发还参政院转发销毁,所有筹备事宜立即停止……主张帝制者,本图巩固国基,而爱国非其道,转足以害国。其反对帝制者,亦为发抒政见,然断不至矫枉过正,危及国家……总之,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今承认之案业已撤销,如有扰乱地方,自贻口实,则祸福皆由自招,本大总统本有统治全国之责,亦不能坐视沦胥而不顾也……’”
“这个申令出自张一的手笔。这篇文章通篇都把进行帝制的责任归之于人,而把他自己说成是一个毫无权利思想,‘入山惟恐不深’的遁世主义者。这个申令把帝制派说成是‘爱国忧时之士’,而反对帝制者似乎是‘扰乱地方’,‘危及国家’的罪人。这个申令把撤销帝位作为一切问题的结束,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所有叛国罪行,从此一笔勾销。这个申令还向护国军亮了一下刀子,这是根据杨士琦的意见,如果护国军逼人太甚,连总统也不让他再做下去,那就可以继续用兵,让护国军知道他毕竟是不可侮的。这个申令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