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扛包,照相,从队头来回溜达到队尾!
初中数学追及题里要是挑了他的工作日常当例题考,中学生都要难哭了!
就是这辈子,他也是个骑马的汉子,锻炼强度够大,大腿都是肌肉,不用跟刘皇叔似的担心髀肉复生。
他骄傲拍了拍大腿,朝桓凌一挑下巴:“我就站一天也不嫌累,师兄只管坐回来,我热了自己就起来了,不用你这样委屈。”
其实若把椅子挪到两边会更舒服些,可这小桌上还能勉强摆张纸、写几个字,他看桓凌时不时要记录嘉宾言论,若把椅子搬出去,他侧着身子写更不方便,也不好看。
他便吩咐来换水的差役去书院抬张书桌来,第二场嘉宾下去就抬上来换了。
那差役应声而去,桓凌将茶盏推到他面前,劝了一句:“多喝几口。你待会儿又要在台前周旋许久,口渴了也不方便回来喝水,就趁这机会喝足了罢。”
他这主持人也不能歇太久,匆匆喝了水,就到台前继续点名,请人上来讲“理气”。
理与气无非是个谁先谁后,理气一体还是各自独立的问题。
考亭学派所传,原是理先气后,理气合一的理论。
但因理气本身都是玄虚的概念,连朱子也曾说过“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理,有理便有气,”和“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这样将理气孰生在前、孰生在后自相矛盾之语。而这两句一则理先气后、一则气先理后,细究起来又能品出理气为二物的意思,与他“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这一阐示理气一体的说法相矛盾。
明白如春秋这样的史书,后人都能解读出八百种说法,何况这从头上就解释得不清楚的宇宙观呢?
四位提问者、四位解题嘉宾几乎能搞出九种理解来,什么理气一、理气合、理气同、理气混……宋时仿佛穿回了小学,听满场语文老师做同义词分析。
大家意思都差不多,和和睦睦地互相点个赞就下台岂不美哉?
但是不行。
工夫就下在这些近义词里,差一个字就是“不得要领”“扰金银铜铁为一器”!
他这头一次举办的、没名家推荐、没口碑没信誉的大会请来的多是少年名家,少年就愈气盛,愈要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