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吊索,从城上向下方的敌群滚去,用以砸、烧敌人。
城门与春秋时一样,共有两重。门洞中部,另建一道辘轳操纵升降的悬门(板闸门),在敌军攻破大门时放下。悬门及大门门扇上,开有若干弓弩射孔,用以射击攻门的敌军。为防止敌军以火箭(烟矢)或其他引火器物焚烧城门,在悬门及门扇外倒涂有一层厚泥。城上门楼中,放置若干贮水容器及灭火用具,如陶瓮及带2米长柄的麻袋和革盆等,同时在城门及悬门外侧门洞顶部,凿有一条适当宽度的堑沟,以便当城门燃烧时,用带柄的湿麻袋及革盆盛水,由堑沟向下扑灭门火。城内的环城路与各主要道路连接,城门两侧及四城角处构筑登城梯道或坡道,以便于兵力和作战物资机动。通常在城墙底部,每隔约200米,修建一条由城内通向城外的通道——突门,以作为突击队出城反击的道路。在通道内筑建窑灶,安装风箱、贮存柴草及准备塞门的连轴车轮,以备敌军冲入突门时鼓烟薰敌及堵塞通道。必要时,在城内距环城路适当距离处,再修筑一道土墙(傅堞),由环城路与土墙之间挖壕取土,壕深一般为3.5米,宽约3米,壕内填塞树枝柴草。一旦敌军突入城内,守军预备队可据土墙防守,并可引燃壕内柴草,在城墙守军与土墙守军夹击下,将突入敌军歼灭于此狭窄地带内。当柴草燃烧毕,即成为内土墙之外壕。(二)城池外围障碍配系构筑与设置障碍物,通常以城池外围为主。在距城墙2.5米范围内,环城设置5行尖头木桩,高出地面约0.5米,交错埋设,用以迟滞和阻碍登城敌人行动,同时可以杀伤在登城过程中摔下的敌人。在尖头木桩障碍带外,设置一道宽约2.5米、类似鹿砦的障碍(裾、薄),以阻止敌人,特别是阻敌云梯接近城墙。在守军出入的方位上,留有通路(裾门),通路上仍放置鹿砦,但不深埋,可以移动,并在城上正对通路的位置设置标记。在城门外约10米处,挖一深壕(陷阱),上设“转关桥”。桥仅中间一粱,梁两端有横木,横木由凸出壕沿的木榫支撑,木榫可由绳索操纵使其伸缩。当木榫凸出时,桥面平稳,可以正常通行人马。当敌人行至桥上时,拉动机关,木榫缩回,桥面以梁为轴翻转,桥上人马跌入壕中。护城河是最外一道障碍。河底插有竹签桩(竹箭),长短相杂,交错埋插,最高尖端在水面下10厘米左右,以免被敌军发现。在正对城门的河上设有起落吊桥。也有在护城河以内地带,再设置一道木篱栏障(藩),或修筑一道土墙(冯垣),并派出一部兵力据守。当敌军进行填河作业时,可依托藩、冯桓等工事,用弓弩射击敌人,或点燃柴草,以风箱鼓风,用烟、火薰烧作业的敌人。另外,城上还备有'藜等移动性障碍物。蒺藜是以铁或硬木制造的刺钉,有四个锋利的锐尖,任意置于地上,总有一尖朝上,可以刺伤敌人。临战前用“蒺藜投”(一种小型抛石机)撒布于敌军行进的地
段上,以破坏敌军的战斗队形和迟滞敌军的进攻速度。(三)警戒及通信联络城墙上各敌楼配置有值班人员,以观察敌情;此外,每隔60米左右,还建有观察亭(坐候楼)1座,内设昼夜观察哨。在距城5公里处,环城建一道警戒线,每隔一定间隔,在制高点上设3人观察哨所1个。由哨所向后,每1.5公里左右设1个联络哨,用目视信号同警戒线观察哨、城上观察哨保持联络,传递信息。当时规定的目视号有:发现敌军时,举1帜;敌军向警戒线接近时,举2帜;敌军进入警戒线时,举3帜;敌军向城市开进时,举4帜;敌军接近城郊时,举5帜。夜晚则举火为号。另外在城外各交通要道、关卡等处,设置3人1组的斥候(潜伏哨),其任务是侦察敌人行动和捕捉敌谍,夜间则在警戒线内外进行巡逻。一旦敌军大部队进至城郊、即将围城时,则撤收城外所有警戒。敌军开始攻城时,由城上当面守军指挥官——亭尉发出信号,向指挥部或友邻报告和通报敌情。例如当时规定:敌军接近护城河时,击鼓3通、举1帜;敌军填塞、渡护城河时,击鼓4通、举2帜;敌军进至藩障时,击鼓5通、举3帜;敌军进至冯垣时,击鼓6通、举4帜;敌军通过鹿砦接近城墙时,击鼓7通、举5帜;敌军开始登城时,击鼓8通、举6帜等。在战斗中,城上守军需要后方支援时,也是以规定的旗帜信号报告及通知。例如,需敢死队支援时举苍鹰旗,需大批人员支援时举双兔旗,需要补充弓弩等远射兵器时举狗旗,需补充剑盾等格斗兵器时举羽旗,需火战器材时举赤旗,需滚石使举白旗,等等。(四)兵力部署与守城战法守卫城上工事的正式战斗士兵,均按1.84米密度配置1人;辅助防守人员,按2.3米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