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亲自任命主考官2人称总载。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参加会试。
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二月初九日,第二场在二十二日,第三场在二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
会试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
会试成绩合格者被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揭榜后,中试者于当年三月参加殿试。
会试成绩合格者,还不算进士。
贡士和进士是有区别的。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殿试分三甲录取,只有等次之差,没有落榜之说。
由皇帝决定其中的一、二、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一、二、三名为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其中第一名称“传胪”。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因其张榜时用黄纸书写,故又称“金榜”,并谓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宣布殿试结果,要举行一种隆重的仪式,称为“金殿传胪”。
金殿传胪后的第三天,赐新进士宴于礼部,称为“恩荣宴”,之后还要在孔庙立碑镌名。
殿试后新进士还要在保和殿参加朝考,由皇帝出题,试论、疏、诗各一道。朝考第一名称“朝元”。
一甲三名不参加朝考,他们在殿试结果揭晓后会被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二甲第一名的传胪与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一般也要到翰林院任职。
至于其他进士,则综合其复试、殿试、朝考成绩,选优秀者入翰林院做庶吉士,其余用为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及知州、知县等。
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二甲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
(备注,清明两个朝代的殿试和朝考,有差别的,具体有什么区别,还没有查看到相关资料,就把容易查到的内容放在这里让大家看看。行家看出问题了,请不要怼我,我就是小白。)
本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