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九)出其不意
秦函谷关,不只是一座关隘,它是一整套防御体系。从崤函通道出来,正挡在面前的就是一座名叫稠桑塬的高坡。
之所以叫坡,是因为它是黄土堆积,因为长时间被雨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自然山貌。关中人称之为“塬”。
稠桑塬整体的形状就像一只吃饱了桑叶的蚕宝宝。它的头伸在黄河里面饮水,尾巴则抵着秦岭。
稠桑塬上面是千万年以来自然生长的原始树林,遮天蔽日。只有中间有一道绽开的裂缝,宽不能两匹马并行。
而在裂缝的尽头,面相崤函通道的方向,就是秦人当年修建的函谷关。
秦函谷关前还有一条弘农河,是条流向黄河的活水,它紧紧贴着稠桑原流入黄河,形成了秦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
如果是当年的六国军队面对这做函谷关,除了消耗粮食和强行走黄河水路,没有别的办法能够进入关中。
而现在,因为稠桑塬上不断的有黄土被雨水冲刷流入黄河,慢慢的就在稠桑塬和黄河之间形成了一道黄沙缓坡。就是蚕宝宝的头和黄河之间的位置。
秦函谷关也因为这座缓坡,失去了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势地利。
基于此,魏武帝曹操又在缓坡处修了一座魏函谷关。继续把守进入关中的大门。就是在蚕宝宝头部的位置。
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拿下了函谷关隘,通过的稠桑塬,百里之外,沿着黄河水路的秦岭之上,还有一座更险要的潼关要过,之后才是关中平原。
由于此地过于易守难攻,所以之前燕国的平北将军慕舆泥才一直选择对耗粮草,而不是可能会损失太多官兵的强攻。
现在燕国中军将军慕舆虔、平北将军慕舆泥,秦国的晋公苻柳、魏公苻廋一起押着广武将军张蚝过来劝降,也只不过是想试试能不能行。
秦国的阳平郡公苻融,对着来劝降的晋公苻柳魏公苻叟破口大骂,骂二人不忠不孝,把祖宗基业拱手送人。但再怎么骂,也只是对二人的个人人身攻击,没有扩大打击面积,毕竟双方的爷爷都是苻洪,骂出格了就会把自己捎进去。
见劝降无果,魏公苻叟当着阳平郡公苻融和众秦函谷关里面的官兵的面,斩杀了广武将军张蚝。
然后带领大军,回撤到了蒲阪。
回撤蒲阪,是平北将军慕舆泥和中军将军、零陵公慕舆虔以及晋公苻柳、魏公苻廋商议之后决定的。秦函谷关和潼关都是易守难攻的险要关隘,强攻必然要损兵折将。倒不如等在蒲阪,让秦军来攻,拉长他们的补给站。而且在蒲阪的开阔地带,更有利于他们和秦军作战,最起码比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的秦函谷关要强。
这边慕舆泥率领部下撤回了蒲阪。那边却有人向范阳王慕容德请战。说是想要偷袭滏口陉的守军,助大军打开西进的通道。
看着这名自称叫孙赫的,来自龙城的小兵,范阳王慕容德问道:“你可有把握攻破滏口陉?”
孙赫道:“小人乃是山中猎户,一起从军的都是同村猎户,习惯了冬天进山猎虎豹狼熊,将军可以让小人带领同乡们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还请将军不吝赏赐。没成,那是小人等命不好,不怪将军。”
不过是百十人,即使全部损失了,范阳王慕容德也不觉得如何,可要是成功了,那可是西进的头功一件,他当然愿意试一下。
孙赫带领自己的部下,每人背着一个大包裹就出发了,去进攻淦口陉的秦国守军。说是进攻,其实就是偷袭。
冬天行军作战,是姜恬一贯喜欢的作战方式。
因为对这个时代的大军团作战没有一点经验,用战鼓或者令旗指挥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军作战,姜恬想都不敢想。他的部下们也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姜恬的本钱少,他可不会拿自己好不容易攒下来的这点本钱冒险。所以姜恬只能在自己熟悉的特种作战上多下功夫。
孙赫带领自己训练出来的百人队伍,混在运粮队伍当中来到了邺城。他的任务就是帮助燕军攻入关中,让燕国和秦国赶快打起来。
孙赫的部下,基本上都是扶余人和库莫奚人。他们都是从小就生活在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的大山里的。对于大山他们熟悉得很。
如果有人打开包裹,只能看到一件十分厚重的披风。而实际上,这件披风可以当作睡袋,让孙赫他们能够在冬天的深山当中不会被冻坏。
睡袋中用来保暖的,除了兽皮,还有纸甲。拆开睡袋的夹层,就可以拿出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