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四)声东击西
少部分的汉人为了活命,也为了抗争,组成了“乞活军”,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他们只是为了乞讨着活下来。乞活军也和世家大族们一样,加入了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队伍。就是后来冉魏天王冉闵的那支队伍。
冉闵为汉人的存活保留了一丝希望,他建立魏国后对进入中原的胡人发布的“杀胡令”,目的虽然是为了他自己政权的稳固,但造成的结果却是让进入中原后对汉人无所顾忌的杀戮的胡人,见识了汉人对他们的仇恨。也见识了汉人在被逼迫到忍无可忍的地步之时,爆发出来的战斗力是多么的恐怖可怕。
在魏闵的魏国灭亡之后,无论是强大的鲜卑燕国,还是地域广大的拓跋代国,都再也不敢对汉人过分的压榨与欺凌。
而请了王猛这个汉人帮助自己的大秦天王苻坚,更是努力让他治下的秦国,胡汉一家亲。即使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氐族人,但汉人在关中秦国的处境,已经是仅次于江南的晋国了。
当然还要刨除他们还不知道的,远在东北方还没有称国立号的那个区域的,默默发展的政权。
因为秦军和燕军双方还没有想好是继续作战还是今天暂时休战,所以也还没有派出人手来清理堆积如山的尸体。可秦国扔出来的火油罐却告诉燕国,他们并不想让这堆尸体被按照以前的方式清理掉。
被点燃的尸山快速的燃烧了起来。尸体当中都有油脂,只需要最开始引火用的火油被点燃,剩下的依靠他们自己的油脂就能够继续保持燃烧。
就和前两天的民伕一样,巨量的尸体燃烧产生的热量,把黄河上这一段河段上的冰层再一次溶化。溶化的黄河水顺着冰层下面的空隙流向下游之后,剩下的就只有空荡荡的河床。
再一次,裸露的黄河河床形成了秦军防御工事前面的天然的战壕。战斗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秦军和燕军双方只好各自收兵回营。
黄河岸边的暂时受挫,并没有影响到燕国太师上庸王慕容评的心情。他有很多种方法渡过黄河。可作为先锋官的范阳王慕容德却不想与秦军在黄河边这样耗下去。
虽然自己这边有河东郡的世家大族给提供粮草军需,可这样耗下去,难免会日久生变。最好的办法,还是尽量直捣长安城下,到时候秦军士兵必然回军救援。那样就在长安城外,进行双方的大决战。
范阳王慕容德的话终于把慕容评一定要在黄河岸边打败慕容垂的顽固想法动摇了。
灭国之战,岂能意气用事?
不过长安城,城高墙厚,为了避免长安城久攻不下,自己这支大军有被长安各路援军和长安城内的守军内外夹攻的危险,还要制定一下更加稳妥的计划。
第二天,燕军没有发起进攻;第三天,燕军还是没有发起进攻。一连几天,燕军再也没有对船司空发起任何进攻。
慕容垂觉得情况有些不对头,于是来到王猛的中军大帐,想要和王猛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王猛也觉得燕军的行为很反常,一定是有什么他们还不知道的事情发生了。
可是他和慕容垂已经把黄河沿岸都做了防御,也派了士兵进行把守,如果燕军从其他地方渡过黄河,他们一定会得到消息,可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什么消息传来。
还没等他们两个说上几句话,就有王猛的亲兵进来禀报,华阴杨氏的韦纶求见。王猛连忙让把韦纶请进来。
韦纶进来,分别和王猛慕容垂见过礼之后,就急忙说道:“二位将军,紧急军情!”
原来,燕军的范阳王慕容德远远的跑到了蒲阪,从那里渡过了黄河。一路上越过慕容垂布置的防线,已经抵达了华阴县渭水段的郑县。华阴杨氏家族的杨明和大秦扬武将军姚苌把他们阻挡在了渭水北岸。
船司空,位置正好在黄河几字形右侧下面那个拐弯处,左侧有渭水汇入黄河,沿着黄河往下游不远处就是潼关,潼关北岸就是风陵渡。
之前偷袭燕军大营不走潼关这一侧,就是因为有潼关在,风陵渡燕军一定有重兵把守,从这里过黄河,很容易被发现。所以才宁可绕远走黄河上游过去北岸。
没想到这次燕军更厉害,远远的走到了蒲阪,这座在黄河几字右侧竖弯钩的那一竖的下方那个位置,避开了慕容垂布置的防线。
这一次燕军之所以能够进展的这么顺利,就是因为五公作乱开门揖盗。所以慕容垂的防线只能布到蒲阪,再往北就不行了。
燕军恰恰就利用了这点。郑县在华阴西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