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方向,也是慕舆泥自己主动选择的方向。
全军主将大燕太师上庸王慕容评带剩余的骑兵和三千步兵,出东门向东突围。不管这个方向是不是被增加了防守的力量,燕军都把最大的突围希望寄托在了这支队伍里。
其余的燕军士兵,在这四支队伍和敌人交上了手之后,在长安城内外同时敲锣打鼓,尽可能的壮大声势,让包围他们的敌军以为他们要全军突围,分散敌军的防守精力和防守配置。
商议好了之后,所有参与突围的人员吃饱了马肉。早早的睡下,只等晚上子时一到,悄悄的出城突围。
当天晚上午夜时分,四位主将再一次会面,互相道了声珍重之后,就各自带领着自己早已经集合好了的部下,人衔枚马裹蹄,静静的打开城门,悄悄的向着敌军的营寨摸了过去。
四个人心里都很清楚,这一次别过,再想相见,恐怕就得是下辈子了。虽然这种前一刻还把酒言欢,下一刻就阴阳相隔的事情对于久经沙场的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但也总避免不了会有一丝伤感,关系越是亲近就越是如此。
(一百九十七)故人重逢
主将大燕太师上庸王慕容评这一路人马。在黑暗当中静悄悄的向华阴杨氏和羌人的营寨摸去。营寨当中的巨大火把成为了他们的指路明灯。
踩着坚硬又冰冷的黄土地,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出了五里多的路程。因为除了远处敌军营寨的火把发出的微弱光亮以外,关中寒冬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
又要注意不发出任何可以惊动敌人的声音,尤其是不能让战马过早的发出声音。这就让慕容评和他的部下们不但没感觉到寒冷,反而因为紧张,在到达敌军营寨前的这将近半个时辰的时间里,出了一身大汗。
羌人首领姚苌之前每次见到慕容评都毕恭毕敬、奴颜婢膝的样子,让慕容评完全轻视了他的领军能力。在慕容评派出的部下距离姚苌的营寨拒马鹿角还有三十步时,在鹿角后面发出了一声清晰而又简洁的命令,“射!”
一连串琴弦乐曲一般的弓弦声响过,慕容评派出去搬动鹿角的燕军士兵全都被射成了刺猬,死在了当场。
而趁着敌军重新张弓搭箭的空挡,新的一批燕军士兵冲了上来,要去把挡路的拒马鹿角搬开,好给后面突围的同伴,打开一条可能出现的生路。
就在他们刚刚跑到同伴插满羽箭的尸体旁边的时候,又是一波及时响起的弓弦之声,让他们和他们的同伴以同样的方式倒在了一起。
一连四批想要去搬开鹿角的燕军士兵,以同样的方式,在同样的距离上,失去了他们的生命。
慕容评这时才觉得对面的这个营寨要比他想像中的更加难以攻破。但再难还是要进攻才行,因为那是他们的唯一生路。
下令让所有的步兵同时向前冲,慕容评就不相信姚苌那边夜晚把守营寨的士兵能有这么多。能够同时把他的三千步兵都射杀在营寨的鹿角之外。
只要有一处的鹿角拒马被搬开,他的骑兵队伍就能够从这个缺口快速的冲进营寨当中,一路向东,杀出重围。
让慕容评没想到的是,姚苌的守夜士兵真的就有这么多,一排排倒下的燕军士兵,竟然没有能够让把守营寨的弓弦之声有上那么一刻的中断。
姚苌营寨当中的羽箭始终在有节奏的发射着,如果按照临敌不过三箭的标准来衡量,那么此时把守这面营寨的士兵数量,最少也要有五千人。难道姚苌的部下,真的不止三万多?
事实上,慕容评的猜测对了一半。把守这面营寨的真是五千人。姚苌接到严防死守,不许放过一个燕军的军令之后,白天还是正常的安排部下把守营寨。
而到了晚上却是让所有的部下分成几班,一个时辰一轮换,时刻保持人数上的优势和足够的警惕性。西面这一侧是防守的重点,每一班的人数都不低于五千,东面则相对的少了许多。
为了不让燕军逃出一人,联合军队的营寨已经完全连在了一起,无论哪个方向遇到燕军突围,相邻营寨的人马都会迅速的集结起来,一起阻止燕军的突围军队。
这样就使得姚苌只需要做好东西两面的防守就可以了,而他部下的三万人马,也就足够分配了。
原本作为辅助的三千步兵几乎被消耗光了,慕容评率领的骑兵也没有找到一点进攻的机会,无奈之下,慕容评只好下令撤退,回到长安城再做打算。
东门冲出来的慕舆泥成绩比慕容评要好很多。可能是联合军的人也没有想到会有燕军从东面突围,或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