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子弟全都是正牌的世家子弟出身,爱好习文,诗词歌赋各个擅长,却没有一个对军事感兴趣。如果让他们领军,不会比东晋谢家的谢万强多少。所以杨明之前才一直让女婿韦纶带领杨家的私兵。
可这一次韦纶率领韦家的宗族私兵负责防守长安北门。所以东门这一边的杨家私兵就只好交给一直和他们家关系密切的姚苌来负责指挥。
但值夜这种苦活累活姚苌哪里敢让杨家的私兵做,他们能够听从姚苌的军令就已经很给面子了。姚苌也是心知肚明,他真正能够依仗的依然只是自己那一万多羌人亲族士兵。
可羌人士兵穷啊!这是因为姚苌本人也穷!所以当昨晚燕军士兵用绫罗绸缎铺路的时候,这笔买路钱就把穷苦惯了的羌人士兵一举击溃。对此,姚苌是有苦说不出。他只能寄希望于追回慕容评,将功补过!
大燕太师上庸王慕容评的运气的确是好。事前为了鼓舞士气而冲在最前面的他,在姚苌的羌人士兵只顾着争抢满地的绫罗绸缎的时候,他就知道机会来了。
所以他带领着亲兵卫队一门心思的向前跑,根本不顾身后是否有敌军在与他的士兵们厮杀,他只知道,跑得快就能活。就这样,他们一口气就冲出了姚苌的营寨。然后又一刻不敢停歇的向着潼关的方向继续跑。
还有将功补过的机会。潼关距离长安有一千多里,慕容评不可能只依靠两条腿就跑得过去。
而斥候所探知的消息,燕军的援军也还没有到达潼关。只要在到达潼关之后把慕容评捉回来,这次营寨被攻破就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过错。
抱着这相想法,姚苌带领着部下同样一路向东,追杀燕军。
燕军士兵已经挨饿了好几天,现在好不容易突破了包围圈,哪里还有心恋战,一个个只顾着逃命和找吃的,远远的见到追上来的敌人就跑,根本没有一丁点抵抗的意思。
就这样,姚苌一路在前,其他听到消息赶上来的世家大族私兵在后,开始对燕军展开了千里大追杀。
燕军此次对秦国的灭国之战,虽然可以说是顺利的异乎寻常。但从开始准备到现在,也是从秋高气爽到隆冬时节,再到春暖花开。
两国交战,所过之处,不能说寸草不生,但燕军的种种行为,也让他们经过的地方,千里无鸡鸣,万里无人烟。
老百姓不是逃进了深山,就是逃进了世家大族的坞堡。所以冲出包围圈的慕容评一行,想要找口能够填肚子的吃食,也是很不容易。
荒无人烟的村落,不可能留下什么吃的。而人口密集的世家大族的坞堡,慕容评一众残兵败将巴不得躲得远远的,以免里面的世家大族私兵知道是他慕容评,争着出来抢他的项上人头。
(二百零四)大燕援军
慕容评一行能够得到吃食的唯一办法就是从数量较少的追兵身上抢。
数量多了打不过,数量少了还要快速解决,而且不能放过一个活口,一旦暴露了行踪,他们逃亡的路将会更加艰难。
如果追兵身上没有携带口粮,那慕容评他们就只能从这些追兵的身体上打主意了。即使这样,事后还要小心处理好,以免露出马脚,引火上身。
从慕容评记事起,他还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苦,遭过这样的罪。即使是上一次龙城之外草原上的惨败,他也还可以杀战马充饥。
但这些苦相对于死里逃生就都不算什么了。只要能够逃到潼关,到达晋公苻柳和魏公苻廋的军营当中,他慕容评就还有机会卷土重来。
君子报分,十年不晚。当年越王勾践能做的事,慕容评未必就做不到。
此时姚苌虽然为了将功补过在亲自率领部下追杀慕容评,但其他的世家大族的首领们却并没有全力派人追杀燕军。他们聚集在一起,在讨论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
河东群的薛家和柳家,派快马,八百里加急,送来了最新的消息:十万燕军已经越过淦口陉进入了河东郡,正在快速向长安方向行进。
这是一份口信,没有任何的文字信件,只是薛家和柳家与扶风韦氏经常联络的亲信骑快马送来的。
对于这个消息的真实性,韦家的族长韦松倒是不怀疑。送信的这个人是熟人,送假消息对他本人没有好处。而薛家和柳家之所以没有让他随身携带任何可以作为凭证的东西,这本身就更加证明了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薛家和柳家在当初大燕太师上庸王慕容评率领三十万大军进入河东郡的时候,第一时间就向慕容评投诚,就是为了保全一族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