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尸骨无存。我等身为望族,守护一方,乃是本分,出钱出粮不过是想换回一命,然而却不可得。太师如此,如今不知太傅又将如何?”
原本挺融洽的气氛,此时却因为裴双伟忽然图穷匕现的说出了心里话,而变得紧张起来。
裴双伟说得很清楚,在这个乱世,他们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各个势力政权下做官,不过是为了生存,留下一枝血脉,免得一家子死绝,将来没有后人在坟前烧纸祭拜。
而燕国和秦国这场灭国之战,想要安心的做官,为国尽忠和为家族尽孝就已经只能选择一个了。
先择了尽忠,就可能全家死绝,就像皇甫真的哥哥皇甫典。作为皇帝身边的散骑常侍,他很可能已经与苻坚一样,命丧在长安城中了。
而选择了为家族尽孝,就是裴双伟这样,只在自己家族的所在地闻喜县为官。不管哪家的政权得势,他都会兢兢业业的做好本职工作。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人给人。目的只是在乱世当中苟全性命。
可听他最后的说法,太师上庸王慕容评的行事方式,让他们这些甘心归附的世家大族们,即使出钱出粮出力出人了,最后也没能够换回来保留性命。
(二百一十二)魑魅魍魉
如果这样配合都不能保全性命,那他们又何必如此委屈自己呢?做哪边的臣子不是臣子?不能为后世留下忠诚的名号也就罢了,甚至不能留下后世子孙,那可就真的是官逼民反了。
裴双伟这是在向大燕太傅大司徒皇甫真要一个态度,如果他们归顺燕国,会有哪些好处,会有哪些待遇,会得到哪些保障。别他们背着叛主求荣的骂名,最后却落了个身死族灭的下场。那就太不划算了。
皇甫真作为世家大族出身的汉人,当然十分清楚裴双伟的想法。他本人当初从安定辗转到辽东,不也是因为家族同样要在四方开枝散叶吗?
看来太师上庸王慕容评之前在关中的做法让关中的世家大族们感到了大祸临头,所以他们就改变了为了保全自身,无所谓谁做关中之主的生存法则。
如此一来,太师率领的第一路人马,看来情况不妙啊。
想到这里,皇甫真心里就有些慌乱。他安抚了裴双伟一番,并且承诺,只要他在,就会让世家大族保持以往的特权。只要他们口头上同意归顺,在需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支持,他们的待遇就和以前一样,没有什么改变。
送走了裴双伟这个闻喜裴家的族长,皇甫真对解县柳家和汾阴薛家也就没有多大的期待了。
相比那两家一个只会舞文弄墨一个只顾舞刀弄枪,裴家的处世方式更契合新入主的政权。所以裴家能够和他说的话,那两家都未必会实话实说。以后有什么事情,直接去找裴家就行了。与其他世家大族的沟通,也可以都交给裴家去帮助进行。
因为黄河已经开化,现在的黄河上全都是大块飘浮在水面上的冰块。这就使得黄河之上既无法通行舟船,也无法架设浮桥。之前派出去的斥候,全都因为这个原因,没有能够渡过黄河。也就没有办法进一步打探慕容评那一路大军的消息。
想来想去,皇甫真决定不再等待解县柳家和汾阴薛家的人,他要率领大军到黄河北岸去驻扎。即使过不了黄河,让黄河南岸的慕容评和晋公苻柳和魏公苻廋看到他的大军,也能够提振军心士气。给他们对抗敌人,提供一些精神上的帮助。
想到就做,他招来安丰王慕容岳和始安公慕容默,让二人去通知部下官兵,准备拔营起寨,赶往风陵渡口安营扎寨,只要黄河上的冰凌没了,就抓紧时间渡过黄河。
皇甫真的举动,的确起到了作用。在看到大量燕军驻扎在黄河北岸的风陵渡口,晋公苻柳和魏公苻廋得知有援军到来,双方隔着黄河,打起了旗语。
晋公苻柳和魏公苻廋与大燕太师上庸王慕容评失去联系很久了,只知道长安城那边燕军被世家大族的联军团团围困,他们却没有前去救援。其中的小心思,当然不能够和燕军的援军说出来。
现在隔着黄河,也只是简单的问候,对于皇甫真向他询问慕容评的情况,他们只是回复不清楚。他们俩围攻潼关,没有精力西顾。不过拍了个马屁给皇甫真,说是希望皇甫真快点渡过黄河,他们好跟随皇甫真大军一起去长安看一看。
在秦岭深处的一处山坳里,大燕太师上庸王慕容评并不知道他的援军已经抵达了黄河北岸。当初他刚冲出长安城下的包围圈的时候,还想尽快的去与潼关城下的晋公苻柳和魏公苻廋汇合。
但顺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