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忠辉:“今天讲关于乳痈的用药。乳痈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乳腺炎
病因病机
外吹乳痈总因为内有肝郁胃热,或夹风热毒邪侵袭,引起乳汁郁积,乳络闭阻,气血淤滞,从而腐肉酿脓而成乳痈。
1.肝胃蕴热: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新产伤血,肝失所养,若愤怒郁闷,肝气不舒,则肝之疏泄失畅,乳汁之分泌失调;或饮食不节,胃中积热,则肝胃失和,肝郁胃热阻滞乳络,乳汁淤积,气血淤滞,热盛肉腐,终成乳痈。
2.乳汁淤积:因乳头破碎,怕痛拒哺,或乳头内陷等先天畸形,妨碍乳汁排出,或乳汁多而少饮,或初产妇乳络不畅,或断乳不当,均可引起乳汁淤滞不得出,宿乳蓄积,化热酿脓,而成乳痈。
3.外邪侵袭:新产体虚,汗出腠理疏松,授乳露胸,容易感受风邪;或外邪从破碎的乳头处乘隙而入;或乳儿口气热,含乳而睡,热气从乳孔吹入,均可使邪热蕴结于肝胃之经,闭阻乳络,变生乳痈。
4.胎气上冲内吹乳痈多由怀孕时胎气上冲,肝失疏泄与邪热互结蕴蒸阳明之络而成。
具体的辨证论治大家说一下。”
林素芬:“我来说第一种类型,气滞热壅症。
临床表现:乳房结块,排乳不畅,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胸闷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等;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此证多见于乳痈初期。
治法:疏肝清热,通乳消肿。
首选药:乳癖消片
药物组成:昆布、海藻、夏枯草、牡丹皮、赤芍、蒲公英、玄参、漏芦、天花粉、红花、鸡血藤、三七、鹿角、木香、连翘。
方解:本方所治为痰凝互结之乳癖证或乳络壅滞,热毒炽盛之乳痈证。方中昆布、海藻软坚散结,化痰消肿,共为主药;夏枯草清肝热,散郁结,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祛瘀止痛,共为辅药;蒲公英、连翘、玄参清热解毒,漏芦下乳散结,天花粉消肿排脓,清热生津,红花、鸡血藤活血祛瘀,三七化瘀止痛,鹿角调理冲任,宣通阳气,木香行气止痛,共为佐药。诸药相伍,共奏软坚散结,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之功。”
龙竞妍:“我来说第二种类型,热毒炽盛症。
临床表现:乳房肿块增大,肿痛加重,焮红灼热,继之结块中软应指;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减,有“传囊”现象;壮热不退,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腻,脉弦数。多见于乳痈中期。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首选药:牛黄化毒片
药物组成:牛黄、天南星(制)、连翘、金银花、白芷、甘草、乳香、没药。
方解:本方主治热毒疮疡,乳痈。方中牛黄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主药;连翘、金银花协助牛黄清热解毒,乳香、没药活血消肿,散结止痛,天南星、白芷散结消肿共为辅药;甘草清热解毒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解毒消肿,散结止痛之功。”
陈震:“我来说第三种类型,正虚毒恋证。
临床表现: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清稀不尽,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伴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或低热不退,饮食量少;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多见于乳痈后期或体质虚弱患者。
治法:解毒消肿,生肌止痛。
首选药:生肌玉红膏
药物组成:紫草、当归、白芷、甘草、血竭、轻粉。
方解:本品主治疮疡溃后不敛。方中轻粉、血竭敛疮生肌当归、紫草、白芷活血,消肿止痛,甘草解毒止痛。合用敛疮生肌,消肿止痛。”
林舜吟:“我来说第四种类型,肝旺热证。
临床表现:发生于怀孕期,乳房肿痛结块,皮色不红或微红:可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胸闷不舒,纳少呕吐,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胃,理气安胎。
首选药:加味道遥丸(口服液)
药物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牡丹皮、山梔。
方解:本品中柴胡、薄荷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其中当归之芳香可行气,味甘可缓急,对肝郁血虚可以兼而顾之。四药为伍,使肝血充足,肝体得养,肝用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