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氏两天一顿肉,三天一顿骨头汤,五天一只鸡的将养下,明氏在六月下旬出了小月子。她脸色不似从前那样黄了,人也丰腴了些许,更重要的是,精气神好了许多。在许嘉月看来,明氏终于有了花信年华的气韵。
经过一个月的相处,许嘉月已经逐步融入了明家。最重要的是,这一个月里,她在致富路上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这一个月里,许嘉月除了每天陪着娘亲解闷,其他的时间安排得也挺满。
王氏做针线的时候,她就在旁边帮忙穿针,
小王氏烧火的时候,她就在旁边递根干柴;
高氏擦洗的时候,她就在旁边递抹布;
明大舅去田间的时候,她就跟在屁股后面巡视;
明老头和明二舅编竹编的时候,她就在旁边指手画脚地提意见。虽然大部分被否决了,但也有被采纳的--比如编织小小的竹篮,篮子上面做上盖子,便于保存食物,轻巧便携,还能增强保密性。
明二舅觉得挺有趣,先是试做了十几个,拿去集上卖。
也许与即将迎来的农忙有关,小竹篮很受欢迎。由于明大舅竹编速度要比明老头和明大舅要慢,明大舅和王氏肩负了卖小竹篮的主要任务。
逢三天的一集会设在上水村。
上水村是有着一百多户人家的大村,一条县道从村口穿过。上水村就在村口县道两旁搭了十来个铺子,做过路人的生意。因着这些铺子,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集会,如今附近十几个村都在这集上买卖东西。
坐驴车到上水村不过半个时辰,他们辰初出发,辰正就到了。
他们在偏僻的角落找了个位置,明大舅吆喝起来:“卖竹筐竹篮喽!竹筐收稻谷竹篮装吃食喽!”
附近的人听到吆喝,不管过不过来,眼睛都要往这边看一看,结果这一看,就被小竹篮吸引了视线。农忙时节,为了节省时间,许多农户都是将饭送到田里去吃的,吃完也不一定立马就将饭菜篮子拎回来。这种带盖的小竹篮送饭就很方便。竹篮透气性强,平常时候,吃食放里面也不容易受潮发霉,盖上盖子,也不会被老鼠糟蹋。
也许是因为快到永乐县的“双抢”时节,15文钱一个的小竹篮很受欢迎,十几个竹篮不到一刻钟就全都卖完了。
因着小竹篮的抢手,明老头带着儿子紧锣密鼓的忙了起来。连明大舅去田间,都是匆匆去匆匆回,赶着回来织小竹篮。但是结果也是喜人的,三人一天可以做13至14个,接下来两个集会给明家带了一两多银子的收益。
明家算是富户,去年名下已有四十亩水田,翻过年遇上合适的,又买了两亩,现在已经有42亩水田了。
但家中条件好了,就舍得花销。单说吃食上,明家基本顿顿干饭,只有想喝粥了才会熬顿粥喝,桌上鸡鸭鱼肉也是常见,零食也是隔三差五买上一点。何况家里两个上学的小子,一年也得花上小十两银子。所以去年凭着卖粮得的七八十两银子,年底能存住的不到五十两,买完水田只剩二十两了。
这还是家里田地多了,一年比一年收入多了呢!放在往年,家里现钱可是远远没这么多的。
明家父子农闲时编竹筐能得些额外收入,但是简单的竹编基本人人都会,复杂的人家又不会经常买,加上十里八村会编竹编的也不老少,所以他们的竹编生意实在算不得好,也就时常给家里添道荤菜,给孙子买个零嘴。
明大舅明二舅偶尔出去打工挣个几十几百文,还要留一半再上交,到王氏手里的钱少得很了。这钱攒攒,与买田地后存起的现钱一起,早几年加盖了三间青砖瓦房--左边的三间厢房后就更所剩无几了。
所以明家富农的名头说起来好听,手里现钱也才几十两而已。
因此,几天一两多银子的收入对明家来说,也是一份非常可观的收入了。要是长此以往,一年能赚个三四十两呢!
当然,想象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最近集上的小竹篮多了起来,卖竹篮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上一次赶集,明大舅带去的40个小竹篮到中午都没有卖完,最后带着剩下的2个怏怏不乐的回来了。
第四次去赶集,好家伙!明家长占的摊位旁,已经有好几家卖竹篮的了。他们看很多人都来找明家的摊位,就专门在明家的摊位旁叫卖。明家卖15文一个,他们甚至都不卖14文13文,他们直接卖10文!
于是王氏也只好做主,作价10文一个卖了。
大家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