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开今天的目的,主要是让石家村的村民,不要排斥外来人,同时把赵宪、黄坚等人拴住,别让他们溜走了。
这次去洛阳,石开可以断定,赵宪和黄坚以前是流寇,说不定还是李自成的属下。
现在李自成出山,且声势浩大,任谁都知道跟着李自成更有前途。
石开担心他们觉得石家村太小,去投靠势力更大的李自成。
石开向村民们解释了,自己为何要从洛阳招募饥民,也让他们认识到即将到来的危险,明白他们必须强大。
石开继续道:“今天我召集大家来,便是与诸位商议一件事。在天下即将大乱之际,我等该如何自保,如何救更多人,让他们都追随我们。我思来想去,只有推行隋唐均田制,对土地进行分配。”
“均田”的想法,不是石开首提,他有这个想法,完全是因为读过些书,知道从北魏到中唐,天下推行的便是均田制。
历代以来,土地兼并一直是王朝的顽疾。
每当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时候,王朝的末日也就到来了。
这个现象,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们,自然也都注意到,而作为统治者,为了让自己的王朝能够千秋万代,他们有动力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以维持王朝的长治久安。
夏商周推行井田,汉代董仲舒提出限田,西晋实行占田,连王莽也给出了一个王田的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井田制过于理想,实际中很难实行,限田、王田和占田方案,在历史上影响很小,没有起多大作用。
石开前往洛阳的路上,看见田地为权贵士绅所有,觉得唯一有机会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案,唯有从北魏到中唐推行过三百多年的均田制。
均田制下,田地为朝廷所有,按着人口授予田地。
北魏时男子十五,唐朝时男子十八,官府便会授予口分田和永业田,永业田可以世袭,口分田人死后由官府收回,重新进行分配。
除此之外,还有职分田,根据官员的品级和职务来授予,官员调任或者离职,便移交给继任官员。
均田制,是历代以来,对“耕者有其田”、“民有恒产”的一次实践,自其推行后,一直沿用到了唐朝后期,为隋唐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后世影响深远。
日后,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而每当有人打出“均田”的旗号,往往也会得到百姓的响应,便说明均田深入人心。
石开觉得若是能够推行均田制,吸取唐朝中后期均田制败坏的教训,或许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不过,推行均田制的基础,是有大批露田,也就是无主的土地,而现在大明的土地,几乎都掌握在了藩王和士绅手中。
晒谷场上,石家村的村民,甚至赵宪、黄坚等人,都不清楚隋唐均田制,是个什么情况。
这时各人议论纷纷,石开则继续说道:“我同父亲商议,决定将族田分给大家,还有从洛阳招募过来的饥民。”
这话一出,石家村的村民不禁议论纷纷,许多人都不理解了,赵宪和黄坚等人则面露惊讶之色。
石开与石有德交谈后,获得了石有德的支持,而在开会之前,石有德已经把石有权、石有才等族内长辈叫在一起,同他们通了气。
当然石有德并非拿什么“均田救民”来说服他们,只是告诉他们,地契被人骗走,对方多半会派人来抢夺土地,石家势单力孤,需要用土地来笼络人心,让赵宪、黄坚这些外人,来帮助石家守护土地。
在这套说辞下,原本就唯石有德马首是瞻的长辈们,虽不情愿,但也只能勉强同意。
这时村民中也有人,对把土地分给外人,感到不满,可见各房长辈没发话,便也都只能忍着。
石开继续面对众人,“这次分配按着人口来分,男丁给二十亩,妇女给十亩。村里各户土地不够的我给你们补齐,超过份额的也不让你们上交。除此之外,对于各位教头、账房,根据对村里贡献,每人还会有二十亩以上的奖赏。”
赵宪和黄坚听后,不禁对视一眼,若是按着石开的分法,他们的土地会比石家族人还多。
这让两人觉得,他们没看错人,跟着石开或许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石开虽然提出“均田救民”,但是并不是绝对的均分,肯定还是有差异和奖励,才能留住人才。
石有德等石开说完,便站起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