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除暴安良,均田免赋”的旗号,崇祯皇帝注意到了石开。
现在大明还要打仗,虽说百姓已经苦了很多年,但朱由检只能再苦一苦百姓。
这该收的税不能少,石开喊出“均田减赋”,无疑是在拆他的台打他的脸。
很快锦衣卫就从案牍库内,查到了一些信息。
石开是个小人物,锦衣卫没有石开的资料,不过石有德曾经做过官,锦衣卫有关于他的记载。
朱由检看完骆养性送的案卷,知道了石家的底细,原来是阉党余孽。
朱由检很清楚,魏忠贤倒台后,一大批阉党官员跟着倒霉,都被罢官回乡,而且永不录用。
这些官员遭受罢免,以后都不能做官,心中对他和大明肯定怀着怨念。
这些年大明发生过太多起反叛,朱由检几乎快要习惯,而以他多年经验来看,土寇造反不可怕,就怕土寇中有能够出主意的读书人。
石有德是举人,举人反叛朝廷,还是这么多次叛乱中,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
朱由检沉默一阵,心中有了判断,“这伙土贼绝不能留!”
朱由检提笔给河南巡抚李仙凤,写下一道手谕加急送去河南,务必发兵剿灭小石营。
河南,宜阳西郊。
在洛水谷地,突然出现一片人潮,前面人少,可越往后人群愈密,就像是洛水涨了潮。
潮水般的人群沿着洛水而下,一阵阵恢弘中带着一丝凄凉和决绝的声浪,随之响起,在旷野上回荡。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宜阳县西郊的旷野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流民。
这些人拿着长矛、粪叉做兵器,漫山遍野地向城池逼近。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流民一边走,一边高举兵器,声音传遍四野。
在他们的高呼声中,沿途所过村庄,贫苦的百姓纷纷拿着菜刀、木棍,加入前进的队伍,使得宜阳西郊,成为人的海洋。
在石开于密县提出“除暴安良,均田免赋”之际,李自成也在他的谋士建议下,打出了“均田免粮”的旗号。
如今李自成聚众数十万,麾下人才济济。
随着牛金星等人加入,闯军正从流寇,向拥有明确主张,同明朝争夺天下的政权缓慢转变。
李自成麾下的读书人,为了壮大闯军声势,创作了大量谶语、儿歌,于民间流传,使得闯军声势大涨。
在宜阳城外,流民在前面高声唱着,后面是一面“闯”字大纛旗,还有精锐的闯军五营兵。
李自成出山不到一年,便凭借着他的号召力,还有人格魅力,聚拢了两万多精兵。
这些人有以前被打散的流寇,也有主动投靠的官军,使得李自成在极短的时间,就恢复了实力。
这时李自成骑着战马,身边数十员战将簇拥,几十万军民浩浩荡荡,铺天盖地的逼近宜阳。
宜阳县是洛阳之西,最后一到屏障。
官府在城内驻扎了重兵,听到动静的官军,脚步蹭蹭的登上城头准备防御。
这时守将手扶着墙垛,抽出千里镜向城外观看,眼前的一幕,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倒吸一口凉气。
这么说吧,此时的宜阳城下放眼看去,目力所及之处,都是攒动的人头。
老将用千里镜观察,闯军的队伍绵延不知多少里,他竟然看不到队伍的尽头。
这时老将放下千里镜,神情凝重,沉声吩咐,“派快马去告知李抚军,请抚军速发援军。”
~~~~~~
为了抵御李自成,河南巡抚李仙凤,从开封来到洛阳城,四处筹集兵力和钱粮,抵御着李自成东进洛阳。
现在李自成自洛水而下,已经打到宜阳,李仙凤钱粮筹不到,兵也调不到,早已是焦头烂额。
河南境内,灾情严重,许多州县都饿死了百姓,官府无力赈济,导致各地土贼趁势蜂起,让官军疲于奔命。
如今河南四处火起,前不久,密县出了个小石营,登封出了个李际遇,李仙凤都没空搭理。
这时在洛阳城外,总兵王绍禹的营寨内,从密县逃过来的王维栋,声泪俱下的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