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岸边,几条黑影倏地钻进水里凫向载有九鼎的船只。
水因为自己的平静被人打扰而发怒,浪花直拍河岸,那“啪啪啪”声盖过了水中黑影打击船身的声音,完成了任务,黑影又悄悄地离开,一切都无人知晓,除了尉迟释义除外。
蔡漫与子虎从美梦中醒来时,天都亮了,尉迟释义还躺在地上发出有节奏的鼾声。
子虎懊恼地拍拍自己的脑门,吩咐士兵道:“收拾营寨,预备渡河。”
待子虎草草地吃过早饭,几千秦兵悉已整装待发。子虎跃上最前面的一艘船。,右手一挥:“渡河。”
一声令下,百余艘船齐向河中驶去。尉迟释义没有与蔡漫同乘一船,而是搭乘昨晚被人“加工”过的一艘。别人乘船都希望平安无事,尉迟释义却盼望脚下的船早点沉下去。
白天里秋风果然变小,尽管河面没有巨浪,由于载着超过千斤重的宝鼎,数尺长的木船时时有沉船的危险。看着船只安然无恙地继续行驶,尉迟释义坐立不安,恨不得亲手将船压沉,也恨昨晚派去的手下无能。
最前面的九只船已驶过河的中央,再不用半个时辰即可靠岸,蔡漫微笑地向尉迟释义招招手,对方挤出苦笑作回应。
“天乎!难道我的一番心血、所受的委屈都将白费?”尉迟释义心里呐喊,烦躁的他猛踢一脚,船板上的一块小石头飞入了水中。
尉迟释义的无意之举激怒了河中的主人——大鼋,它忽地冒出水面,张开巨口,扑向船头。
大鼋掀起的波浪本来已使小船摇摇欲覆,又因它的怪异吓得士兵全逃至船尾,“内忧外患”的小船“吱嘎”地响,迅速沉入了水中。另一艘被“加工”过的船也像受了感染似的,紧跟着没入水里。
“快快打捞宝鼎!搭救水中士兵。”子虎大声道。
士兵们因害怕水里的大鼋,任凭落水的同伙怎样呼救,胥畏缩不敢靠近出事的水面。
“速速下去打捞宝鼎,违令者斩。”
子虎说完,拨出剑跳入水中,去与大鼋搏杀。有了主将作榜样,又有军令的压迫,船上的秦兵不得不拉着绳子跳进水里。
面对强悍的人类,势单力薄的大鼋乖乖地消失。落水的秦兵、尉迟释义先后被救起,两尊宝鼎却始终没能浮起。
突如其来的事故使秦兵乱成一团,蔡漫早吓得面无血色,更顾不上问候落水的尉迟释义。
关键时刻子虎唯有挺身而出:“先将其余九鼎运至河对岸,分兵把守,搜集所有绳索、竹木,准备打捞落水宝鼎。”
子虎的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可惜的是,依靠简单的方法想从数十丈深的渭河里打捞重过千斤的大鼎,尢如痴人说梦话。
尉迟释义已如愿以偿,他又开始伪装自己,建议道:“河深数十丈,水流甚急,看来只有截流才能取回宝鼎。”
子虎的脑子因眼前的事故发生了短路,一时想不出好的法子,尉迟释义的点子使他看见了“希望”。他明白,截流取鼎并非他手下的七千人所能完成,还得派人回都城搬救兵。下一步怎么办,他不知道,随口问道:“先生以为其余七鼎是否该送往成周?”
尉迟释义道:“九鼎为一体,缺了两鼎即便送去,周天子必定仍会责备,不如先搬七鼎回对岸,待取回另外两尊,再一同送去。”
子虎兴奋地点点头:“谢先生指教。”话停,他立即差兵按尉迟释义说的去做,同时差人火速回报秦王。
相隔子虎数十里处的晋君没有因为秦国便使者片面之词而停止行军,众诸侯的十多万士兵于同日傍晚全部渡河。
九月十五日,秦兵在渭河边遇到麻烦的消息传入晋君耳里,他当夜集众诸侯商议,是继续深入秦国,还是前往渭河打捞落水的宝鼎。众诸侯一番争辨,认为这起事故是秦国有意之举,应一鼓作气,攻克秦国才是正事。
子虎派出的秦兵探得晋君率军直入秦境,可他差遣回都的士兵还没带来秦王的圣旨。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他不得不重新作出选择:放弃七鼎,领兵返回,抵御众诸侯对秦国的讨伐。
蔡漫听说后劝阻道:“大王命你我二人送鼎回成周,今擅作主张回都,大王动怒,必是死罪。”
子虎道:“众诸侯的意图再明显不过,攻克秦国。我们再往成周亦无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大王怪罪,我一人承担。”
蔡漫道:“难道将七鼎弃于荒野中?”
子虎道:“非也,应留数百士兵看护,派人送信告知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