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鸡是一种传统豆制品,相传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当时梁武帝信佛喜好素食,所以当时的御厨想尽办法做出以素仿肉的美食,素鸡就是其中一道。
荷花一早起来用竹子做成竹杯从水缸里舀了一杯水漱口。
看着灶房浸泡一晚的黄豆,显然已经饱满水分。
见她娘程氏准备开始做早饭,想着早上喝杯豆浆是一件美滋滋的事情,于是喊来程氏,说了自己的要求。
程氏也是喝过豆浆的,但是因为制作时间太长,所以早食都不会准备,见闺女想要,虽然觉得麻烦,但是还是听了闺女的话。
闺女现在最大,比她都阔气!
见程氏从灶房某个角落找到一方小磨盘,荷花有些傻眼,那三十斤黄豆不得磨到中午?
“娘,等等,家里没有更大的磨盘了吗?”
“就只有这个,平时过节时磨点米面啥,好做糕点。”程氏一边回复一边手脚麻利的把磨盘用清水清洗干净,又从自家的房间里掏出一方干净的粗布,堵在磨口,做好第一遍过滤。
“咿呀咿呀~”
“滴答滴答~”
黄豆一点点磨出了汁,滴落在盆中。
这时,其他房的人也起来了,桃花蹦蹦跳跳地过来问荷花,是要开始做素鸡了吗。
荷花表示这生产力有待提高,不然素鸡难以实现。
梨花、槐花两个小的,第一次看磨豆浆,看着十分有趣。
程氏虽然也是做过重活的人,但是工具不给力,一斤黄豆也废了一刻钟,耽误了做早饭。
“都什么时辰了,都去哪里偷懒闲了!”一大早上声音洪亮又刺耳的话,显然是白氏。
程氏被吓了一跳,忙和荷花说,等忙过早饭再喊她爹来磨。
也不等荷花回话,灶房里开始烧火做饭。
不多会儿,程氏就做完早饭了。
早饭是昨夜剩的糙米做成的粥,粥水占比比较多,还有热好的咸菜疙瘩。
照顾着桃花、荷花,梨花、槐花一起将东西过正厅。
果然白氏一脸别人欠她百八十万两的阴鸷。
刘老汉在旁边也是脸色铁青,很久没有不按时吃早饭了,都饿了!
二叔二婶、三叔三婶却还好,没啥表情。
荷花只能尴尬一笑,表示都是因为她要开始做素鸡了,所以耽误了,和在场的人道了个歉。
白氏还想不依不饶,但刘老汉不经意扯了扯她的衣袖,白氏只好咽下这口气。
早饭一个小插曲结束,而荷花还沉浸在生产力低下的困境中。
刘大荣问了她的困惑,直出了家门。回来时拖来了一个板车和一方很大的石磨。
那石磨有两个人合围一样大,荷花瞪大了眼睛,这谁家的石磨这么大!
刘大荣好不容易将石磨一点点搬出,显然这一路上用尽了气力。
看着荷花疑惑的神情,刘大荣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和村长说了一声,去了宗祠灶房里搬来用一下。”
原来有时间宗祠开大型活动时,需要磨一些米面,于是村长号召大家都捐助了一些小钱,找人专门定制大石磨,用来磨东西。这比直接去铺面买成品要便宜许多,且一个大石磨不过三百文,却能用到地老天荒。
最近也没什么宗祠活动需要,所以刘大荣第一时间想起就打了声招呼,借来了,顺便也借来了宗祠的板车,打算用完一起送回去。
荷花啧啧称赞,表示那三十斤黄豆估计不在话下了。
刘大荣接过程氏递来的水,觉得回复了不少。
荷花想了想,喊来了二叔,交代两个人在石磨的左右方向,然后轮着,这可以加快速度。
荷花不够高,就让程氏一点一点浇黄豆和水。
起初她爹和二叔不太适应这种操作,后来才慢慢摸索出了默契,就这么一来二往的,速度就快起来了。
原来程氏一刻钟才一斤,现在一刻钟能磨差不多十斤。
不到一个时辰,三十斤磨个七七八八了。荷花抽空去灶房扒了很多草木灰用来泡水。吩咐一旁一直看着二婶、三婶,桃花把家里的平簸箕(就是晒药材的那种容器,但这个是不漏水的那种)清洗干净。
见黄豆被磨得一点不剩了,就让两个劳动力将磨出来了的黄豆汁,分别盛在很多个盆里,待会每个人都得做一道关键程序,泼浆。
荷花先是给大家示范一下泼浆,将盆中的黄豆汁搅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