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行长一看把明军拦开了一段距离,机不可失,那还等什么,赶紧下令,撤!这里毕竟离安东比较近,如果大明还有其他部队,恐怕他们这些远来追击的日军不是对手。而现在平壤调援军过来,一来怕来不及,二来又怕这是圈套。
李如松也不阻拦,看着日军一起转头而撤,凝重的说了一句:“果然都是劲敌,悍不畏死,纪律严明,武艺骑射还都娴熟,看来我是对的,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了,好,平壤,小西行长,等着我!”
而于风不经意看见李如松的战袍有血迹,连忙偷偷问道:“将军,您没什么大碍吧?”
李如松低声说:“没事,皮肉小伤,他们刚才一排火枪下来,居然打破了我的铠甲,你说的对,倭寇的火器,已经远超我手上的神铳,得小心了,还有,他们的盔甲,也不一样,打平壤的时候,这些都要提前想好对策,还有,千万记得,所有那些我们留一手的东西,不能对任何人泄露。”
于风点头:“将军放心,我知道,想要攻击敌人一个出其不意,就要做好保密。”
李如松恩了一声:“你的那些神器尽量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哎,大明国库空虚,征战连连,这也是没有办法,希望能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北面的蒙古,南面的播州早晚还要闹事,哎。”
然后,对着手下喊道:“撤!李如梅,去接应一下李如柏!”
而李如柏那里,早已让开道路,本来就是利用准备充分,用大炮火枪阻拦住就好,既然完成任务,当日军重御骑铁杀过来的时候,就顺势撤到两旁,放点冷枪冷箭,边打边撤了。
这一场追击和伏击,突围和反突围,让双方都对对手有了新的认识。
日军这次变成了轻敌冒进的一方,被明军狠狠教训了以后,不敢再主动向义州方向攻击,龟缩在一些大的城市,集中兵力了,也知道了明军和李如松的厉害。
明军这次虽然胜了,但也是惊出一身冷汗。先是利用李如松和于风的冒险诱敌,让浮躁的敌人出城追击,后又因为提前埋伏了火炮火枪,利用地利占了先机,才占据上风。
而日军的作风彪悍和装备精良,也让明军也只是险胜。
所以,李如松也重新部署,继续等待更多的援军到来,和物资的储备。而且,通过这次接触,他对于风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但凡有事,已经不拿他当外人,都和于风协商。并经常和于风一起秘密谋划。
小西行长那边正忐忑的时候,离伏击战没几天,有人兴冲冲地来报,小西飞回来了!
小西行长连忙出去迎接,嘴里还念叨着:“太好了,我以为你就叫明军扣住了,还怕你有什么不测呢,太好了,太好了。”
又仔细打量了回来的小西飞,身上没什么大伤,应该没受什么皮肉之苦。
小西飞赶紧表示感谢,说自己也以为回不来了,那天被人包围,直接就被拉回安东军营了,没想到,李如松对他还挺客气,还说他临危不惧,是个汉子,没难为他,也没搞什么刑讯逼供的。
然后,小西飞神神秘秘的对小西行长说:“我有信带到,不知道方便不方便这里说?”
小西行长疑惑的点了点头,意思是,这里说就行。
小西飞一字一顿,认真的说道“将军,李如松亲口对我说,要和您议和!”
啊?小西行长听了半信半疑,对李如松和明军心有余悸的他,当然希望能议和,现在看,他们身后有朝鲜义军不断骚扰,海上有个突然冒起的李舜臣,百战百胜,已经断绝了他们的运输线,就这些还好,还能支撑,而这次和明军一战,却是让他们士气大挫,原来的自信满满,变成了现在的,上下都弥漫的沮丧的气息。
大明,目前看,也就是隔着鸭绿江看看了,老大帝国的实力,是他们一个岛国,望尘莫及的。
如果能议和,保住现在已经在朝鲜取得的战果,也不错。
可是,小西行长踌躇了半天,然后看着小西飞:“李如松是不是在使诈?他这个人,不可信啊~”
小西飞连忙说,“”不能,李如松说了,他作为一个大明统帅,这么严肃的事,怎么能儿戏。”
而且,小西飞又补充了几句,说李如松态度诚恳,说这么大的事情,如果办不好,那些言官,肯定会群起而攻之,他的乌纱都要不保。
小西行长还是半信半疑,盯着小西飞说道:“他说的这个倒是有可能,可你知道不知道,大明如果有不守信的将军,那就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李如松,大明讲究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