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
其他人的只能听丞相的话。
哪怕是六部,在一些要事上,也不得不服从丞相的指令。
【内阁制】出现后,皇帝把原来丞相所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
将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洪武大帝朱元璋是最先有内阁的雏形概念,但是洪武大帝取消丞相这个职务,开始专权过后,渐渐发现,全国大小事务都要过自己的手。
太累了,仅凭一个人是完全管不过来的。
在不得已之下,洪武大帝开始组建殿阁大学士,让这些学士帮忙处理一些不痛不痒的国家事务,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但是在朱元璋时期,殿阁大学士仅是做顾问,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力,所以也殿阁大学士并没有什么实权。
内阁真正开始有一定权力的时期,是永乐大帝朱棣的那个年代。
因为永乐大帝发现那么多的事情,当皇帝的就没这样的精力,把这些政务全部都管上。
可以说,【内阁制】是明代早期的皇帝,一点一点积累,再慢慢建成的一种新型体系。
陆成安所献上的【内阁制】就是最完善的版本。
而【内阁制】分化掉了丞相的权力,让入【内阁】的文臣官员,都有了议政的能力。
所以在早期文臣集团的眼里,【内阁制】也是给他们一次晋升议政的机会,牺牲的只不过是丞相一个人。
这是最标准的利益互换。
不过,随着后来内阁制的完善和权限上升后,内阁最强盛的时期,其实是到了与皇权共治天下的地步。
但这也是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
陆成安现在,他一心只想把长孙明给弄下来。
.....
.....
.....
第106章 我想当的是张居正,而不是严嵩啊!?
陆成安想要夺权,想要再上去坐个位置,是需要功劳和业绩的。
没有功劳和业绩,就是他深受圣眷,再被正英帝看重,也是没有一点用处的。
而且,你在获得功劳的过程中,还需要把你头上身居高位的其他大臣给斗倒。
因为在官场上的位置就那么多,他还在这个位置上,皇帝想给你加官进爵,也没这个位置啊。
可以说陆成安这个工部尚书的位置,都是捡来的,刚好是正英帝把天京王家给收割了。
所以在陆成安的视角看来。
王卓盛的位置是工部尚书,正英帝这是为了显示恩宠和皇威浩荡,就把这个位置给了陆成安坐。
当时的情况,是没人敢反驳正英帝的决策。
恩威并施,不过威施在了群臣的头上,圣恩降在了陆成安的头上。
不过以正常的逻辑和【女帝养成计划】的设定,陆成安最起码在工部尚书的位置上,不犯错的情况下要待个四、五年,再有空缺的位置,才能平稳升上去。
那很显然,没这个机会。
六部之中,价值最高的是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两个位置都不太好争,后者是原有的礼部尚书下去了,新来的礼部尚书方中仁刚刚就职,陆成安想给他一脚踢下去,还得抓到机会,而且新上任马上换人,也是很打皇帝脸的事情。
哪怕皇帝再不喜欢这个人,也要一定的试用期,不犯大错一般不会倒台的那么快。
前者,吏部尚书,原先是有机会一脚踢下去的,陈禹斐保张跃的事情,已经引发了正英帝的不满,前几次推演模拟,连锁反应,两个人是一起卷铺盖走人的。
张跃的亡语,使的陈禹斐失宠。
主要这件事情,是陈禹斐自己犯蠢,知道张跃做的事情,上位是不能容忍的,偏看在座师的情义上,想表现出自己的‘人物特点’、‘政治清誉’。
要去求情。
没想到正英帝不玩这一套,就是气,不想搭理陈禹斐了,永不录用,给陈禹斐踢回老家了。
其实陈禹斐不做这件事情,正英帝还是很乐意用陈禹斐这个南方系的大手子来和长孙明同台竞技的。
这把,汉王将这件事情玩得很聪明,她利用了这个信息差,把陈禹斐拉拢进了自己的派系。
虽然陈禹斐有小聪明的地方,可是吏部尚书这个权能很重要,能争取到,对于汉王党就是实力大增。
而在汉王的授意下,陈禹斐想通了这件事,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