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能让官府注意到这条线路就好了。
县令原本只是安陵君手下的一个小官,应告发安陵君有功,又提供了关键证据,才被提升为县令,可是此人爱财又不干麻烦之事。
不过,楚清晏自有办法。
“舅父。”
院内,县令正逗着笼中的金丝雀。
“哟,清晏来了。”
县令停下手中的事情,邀他坐下。
“舅父,这些是一些药材。”
小厮将东西递给管家。
“来就来吗,带什么东西。”
虽然这样说着,县令还是往盒子里瞅去。
“今日怎么得了空,武行不忙了,你可有好些日子没来了。”
县令已有四十多的年纪,可却没有娶妻生子。
在他眼里,楚清晏如自己的孩子一般。
“还是说和你父亲吵架了。”
他继续问道。
楚清晏浅笑道:“这段时间有空,想来看看舅父。”
“是吗?”
县令见他不愿说,他也就不再过问。
楚清晏无事不登三宝殿,这点他是清楚的。
前段时间,非要官府出人募捐修路,想着也是利民的好事,他也照做了。
只要不让他出钱,出点力不算什么。
这次又是为了什么。
直到午时。
楚清晏依然没有要走的意思。
“说罢,到底所为何事啊?”
县令喝了口水,他真的低估了楚清晏的毅力。
“当然是对舅父的好事。”
楚清晏慢悠悠说道。
“哈哈,你以为我会上当吗?”
县令捋着胡子道:“你说修路,好,修了,你说抓贼也抓了。”
他顿了顿道:“现在又想让我干什么?”
楚清晏收敛起笑容,开口严肃地说道:“舅父身为县令应当在其位谋其职。”
他一脸正气,目光炯炯。
“真和你那倔脾气的老爹一样。”
县令叹了口气。
“安陵河流众多,每到夏季,城东水患不断。要是借此机会在此之前修河道的话,能够将各个河流联系起来,一是开拓了航道,二也是解决水患的好办法。”
此法也能让官兵注意到长清河,想必那些人便不会从此经过。
县令听着,手中转着玛瑙珠串,没有说话。
“修河道确实是一件益民的好事。”
县令躺在太师椅上,半眯着眼睛。
“只不过......”
“百姓称赞不说,到时候说不定舅父能够获得封赏,也许可不只是县令一职。”
县令立马坐了起来,他仔细想了想,楚清晏说得在理。
“可是城东的河流那么多,只怕......”
楚清晏一看他上钩了继续道:“舅父放心,到时候我武行的兄弟也会帮忙。”
他停顿片刻,接着说:“而且此事利在千秋,百姓也会乐意参与其中。”
县令立马来了兴趣,坐了起来。
“可是我可没有钱给那些百姓,光有人力可不行啊。”
楚清晏知道此事已成。
他嘴角噙着淡笑,目光里闪烁着繁星般的光芒。
“至于金钱一事,全由我武行负担。”
县令吓得站了起来。
“你知道这要花多少钱吗?”
不过转念一想,这件事对他来说百利无一害。
“我先考虑考虑。”
县令迟疑道。
“舅父还有何不放心的,要不然我交与武行来干好了。”
说着,楚清晏转身要走。
“哎,慢着,我没说不帮忙啊,你找什么急啊。”
县令立马拦住他。
“那就按你说的办吧。”
“那就有劳舅父了。”
楚清晏继续道:“不过,还有一件事。”
“近来城中不太安宁,外来人士来往众多,应当仔细检查才是。”
“知道了。我会派人仔细检查的。”
县令无可奈何说道。
他起身走到池边。
楚清晏行礼后离去。
“你呀,就喜欢瞎操心。小时候就这样......”
他转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