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网游之邪神逆天 > 21.6.昔日之约

21.6.昔日之约

九王爷听得分明,却又不敢相信,问道:“你说的是谁?闻百里?”见十二王爷点头承认,说道:“那怎么可能,他不是在南都的郊外耕田种地么?”

十二王爷喟然叹道:“咱们迁都之时,他也跟着来了。301book.com”

原来当年兵部尚书李勤全家遭祸,闻百里不顾自身安危,得知十二王爷在外巡察已回到京城,当晚便去找他,力陈李勤冤屈。一者李勤其人性子耿直,与朝中同僚多有不合,绝无结党营私的迹象;二者李勤全家皆在京城,倘若他有造反之心,应早就将全家迁回老家或别处,又怎么冒赔上全家老小的风险?三者李勤是兵部尚书,虽掌管兵部将领升迁、奖罚等事务,但自身却不能管理一兵一卒,况且因他性子太直,行事较为苛刻,兵部诸多将领对他颇有微词。这正因如此,此人在遭澹台道起弹劾时,身边竟无一人帮他说话。这等人造反,却又有谁和他呼应?至于说他通番卖国,那更是无稽之谈,一个连京城都难出的内官,却去找谁通番?

十二王爷却又何尝不是心知肚明?澹台道起趁着他外出巡察吏治之时对李勤突起发难,就是看中了李勤在朝中人缘稀薄,只消自己没在朝中,能为李勤说话的人寥寥无几。待十二王爷闻讯赶回,李勤全家却因“证据确凿”早已遇难。十二王爷气愤不已,却知澹台道起深得皇上欢心,自己找不出李勤被冤枉的证据,徒说无益。他拉着九王爷喝了好一顿闷酒,正是为了此事。

闻百里自然知晓十二王爷为人,因此谁也不找,只找他说起其中利害,声称皇上太过相信澹台道起,澹台道起除去李勤,多半因李勤不肯与他同流合污,招致杀身之祸。李勤既死,澹台道起多半会建议皇帝起用对他自己有利之人。李勤死后,澹台道起建言由戴闾继任。这一来倒也多少出乎闻百里意料之外,戴闾为官多年,虽无所建树,却因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朝中同僚大多与他交好,可说是一个十足十的老好人。澹台道起建议昭武帝起用戴闾,一来自己可脱去荐人唯亲的嫌疑;二来戴闾人缘极好,想必鲜少有人会反对;三来自然是看中他本事有限,又喜欢左右逢源,绝不会像李勤那般据理力争,不近人情,数次坏了自己的好事。

果然戴闾继任后,对澹台道起感恩戴德,但凡澹台道起推荐之人,他都大开方便之门。致使澹台道起终于揭竿造反,他还兀自懵懂不觉。只因他才干有限,澹台道起都不想将他拉到自己的阵营中去。这当然是后话了。

当时闻百里官居太尉,又兼任皇城禁卫军统领,权势无人能比。他深知高处不胜寒,自己只怕早已是澹台道起觊觎的目标,便思隐退之心,又知澹台道起狼子野心,绝不仅限于此,当即便和十二王爷议定:他明为退隐,暗中收揽人才,集结势力。日后若宫中当中有大变,十二王爷难以抵敌之时,便放火烧了自己的府邸,以此为信号,召其进宫勤王,挫败澹台道起阴谋。这样一来,闻百里既能保住自己身家性命,又能成为一颗暗棋为朝廷所用。

闻百里辞官之后,果然便在皇城远郊之外躬耕农亩,全然不问朝廷之事,却命自己的弟子暗中开山立户,创建门派。待收到昭武帝下诏迁都的线报,闻百里便知大事不好,他本欲留在南方与澹台道起抗争,但一来对澹台道起的部署全然不知,难以下手;二来自己虽然经营数年,但终究势力单薄,跟澹台道起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三来听闻奉辰阳大有成为第二个澹台道起之势,只怕宫中又会出现变故。他思来想去,到底还是心系昭武帝,也便率领门人,暗中都迁往北都。

本来澹台道起脱出朝廷后,在外起兵,闻百里这颗棋已完全不起作用,没想到王子亨却在宫中掀起风浪,十二王爷见势道不对,当机立断,毫不犹豫便是一把大火,将一座金碧辉煌的王府大殿烧的火光冲天。只是这些年为了保守秘密,他与闻百里从未会面,连书信也未有来往,闻百里随着朝廷迁往北都之后,也只已不知闻百里近况。倘若闻百里年老体弱,早已不闻外事,或者他门下弟子稀少,难以前来相助,那就是命数注定,无可奈何了。

十二王爷慢条斯理的说了这段往事,萧靖阳听得心下感叹:“大弋国能人智士当不在少数,可惜昭武帝都不能用。眼下内忧外患,纷争不止,可都是他咎由自取。这闻百里位列‘十八豪杰图’之内,眼光和智谋果然非同一般。”

九王爷这才明白十二弟一拖再拖的用心,他思量一阵,迟疑道:“就算他这些年手底下有些人手,那也不过一两千之数,跟宫中这近万禁军比起来,可不是杯水车薪么?”

十二王爷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