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眼下王林和倒不是首要的事,宣连瑾也只是提了一提,在皇帝心里留个印象,转而就说起了他这一个月追查到的事情。
林锦璇在一旁,两人都没有要求她离开,她也只好坐着旁听,倒是听出了一些门道来。
原来,那书册是故意把楚王后院内宅里的事拿出来说,就是抓住了大部分对这种富贵人家内宅阴私之事的好奇心,只有引起了他们的好奇,这册子也就能越传越远,同时连带着楚王的名声也会跟着传开。
而楚王的名声传开之后,楚王妃和楚王妃所出的康平郡主也等着露面了。
据说这位康平郡主是个标准的贤妇,与其母亲如出一辙,在当地贤名远扬。
什么样的贤名呢?
对上侍奉父母公婆、对下友悌兄弟姐妹,出嫁后虽然是郡主之尊,却对丈夫十分顺从,不仅帮丈夫管理好内院之事,还主动帮丈夫挑选美貌妾室,对妾室所出子女也十分宽容慈和……
不仅如此,楚王妃与康平郡主常与其他女子谈及三从四德,主张女子生来就比男子要卑微一些,若不能清醒认知到自己的卑微,便不是一个好女子。
女子活在世上,首先要做的就是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只有这样,才能算是没有白活。
林锦璇:“……”
林锦璇倒没有生气,她只是觉得有点悲哀,感觉这对母女要么脑子就被教坏了,要么就是故意这么做,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罢了。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很悲哀。
同为女子,理应更清楚女子存世的艰难,不仅不施以援手,还主动出手去打压其他可怜的女子,那难道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吗?
就连皇帝听说楚王妃与康平郡主的事,也皱眉道:“照她们的意思,圣皇太后就不是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了?”
宣连瑾与林锦璇齐齐沉默了。
本朝唯一能冠上圣字的只有开国皇后,当然了,她的谥号不单单只有一个圣字,非常长,当时她薨逝时,太祖几乎将这世间所有美好的字眼全部给了她,而百官无一不认同。
圣皇太后是最简单的称呼,一个圣字也足以说明后人对她的敬重,在他们眼里,太祖是圣人,圣皇太后也是圣人。
当时的二圣临朝,可是百姓们都津津乐道的事。
而皇帝这时候提起圣皇太后,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圣皇太后作为女儿,其父据记载,曾经仗着自己女儿是太祖之妻,冒领他人军功,排除异己,险些引起内乱。是圣皇太后第一个察觉问题所在,干脆利落派人将其父扣押,亲自去太祖面前负荆请罪,又在众将士面前替父认错,罢免了其父官职,替太祖稳定了军心。
而她作为妻子,按照楚王妃的标准,那她就得长居后宅,不能插手男人在前院里的事,可圣皇太后那可是跟着太祖一起上朝的女人,并且处理政务的手段不逊于太祖,甚至太祖曾直言:“论文,朕不及梓潼多以。”
这或许是太祖的谦辞,但也足以说明圣皇太后的本事了,可她这样与夫君平起平坐的女人,在楚王妃眼里可能就是不贤吧。
至于母亲……
太祖后期,几个皇子也隐隐出现了夺嫡之势,其中离皇位最近的自然是圣皇太后所出子女,谁都是嫡子,谁都觉得自己有机会,凭什么哥哥先出生就占先机?
然后眼看着几个兄弟要打起来,圣皇太后在临死之前直接下了懿旨,直言若早知兄弟之间会因这皇权而兄弟阋墙,她早年就不该产子,也不必在晚年还要忍这兄弟阋墙之痛。
并对太祖说:“他们如此,一则不敬兄长、对弟弟也不够友善;二则不顾我这个母亲的感受,亦是不孝;三则不顾朝堂安稳、不念及百姓安危,不堪大用。若不能及时醒悟,请陛下早早将他们打发出京,只做个闲散王爷即可。”
于是圣皇太后一走,几个兄弟全部老实了,不管是不是醒悟了吧,反正太祖后期几个兄弟看上去感情非常好,直到太祖临终定下新帝,新帝登基之后,与其他几个兄弟也是和和气气,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能……谁都不想被贴上不孝的名声吧。
圣皇太后临终留下的那番话,不孝这个名头的杀伤力才是最大的。
再加上当时新帝确实比其他几个兄弟更有能力,且性格也更加宽和,上位之后谁都不用担心自己被新帝给砍了,事情才平顺下来。
但换个角度,圣皇太后那番话在一些人眼里,可能就有些不慈,因为说的太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