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华娱扛把子 > 第424章 买巧克力给你吃

第424章 买巧克力给你吃

《白日焰火》首映当晚获得了热烈反响,第二日就有影评人和记者在《国际银幕》上发表影评。

这份刊物是英国的一份电影杂志,只在全球5个电影节做纸质刊物: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米国电影市场和香江电影节。

杂志汇聚了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媒体记者和影评人,这些人主要来自欧洲、北美和南美,都是当地比较出名的人,或者是经常参加电影节,在各大电影节已经混脸熟的人。

“随着故事的展开,虽然是一系列谋杀,但该片的推进节奏更接近于艺术片而非犯罪惊悚片。有一两个场景给人带来的不安叫人印象深刻,而缓慢的节奏,以及包围着他们的微妙气氛更凸显了这种效果。”--来自南美,叫毛雷尔的记者评。

“电影背景在华国北方一座被工业污染的城市,这里彷佛有着晦暗的天空,这对该片的黑色基调来说很契合。精妙的配乐,配上些不和谐的弦乐,和(糟糕的)华国流行歌曲(画内因),营造出了一种奇幻迷离的氛围,这里要大赞密斯特赵的舞蹈。这让我想起了与之接近的电影《苏州河》,它俩有着很多类似的母题。”--来自荷兰的影评人评。

“尽管里面有很多黑色幽默的部分会让我傻笑,《白日焰火》是一部冷酷无情且会让人有点不安的影片。能在华国过审让我很是惊叹,因为它描绘出的是一幅相当无望的图景,说真话,我被这电影迷住了,也被密斯特赵迷住了,近期内我想我会订飞往华国的机票。”--来自法国的影评人评。

“大雪覆盖的大街被无休止的黑暗包围着,这让侦探和嫌疑犯变得无法区分,只能依靠霓虹灯柔和的光晕。脸庞被阴影遮盖,人物的动机模糊不明。我们就这样置身于《白日焰火》那非常经典的黑色电影疆界之中。”来自的米国的记者。

“新黑色电影和华国式现实主义的有趣结合,《白日焰火》彰显了叼亿难导演驾驭类型片的素养。从打光到惶惑的反英雄人物,再到蛇蝎没人,该片充满了黑色比喻。让这部电影变得独特的是:摄影机会不断地转入尘世的视角。与昆丁激起4的现代潮流不同,把揭秘和暴力行为作了轻描淡写的处理。情节屈居于氛围之后,因为观众沉浸到一个荒凉而虚无主义版本的现代中去。”来自意大利的影评人评。

“...”

有好评也有差评,比如这位来自英国的影评人评:“影片中绝对存在一些炫技成分,打光和颜色运用极好,也确实大大凸显了影片的气氛,这是该片的优点。但这种氛围被浪费了,而且烘托出太多东西,这实在很糟糕。米斯特赵的演技确实很好,就是故事和剧本还有很多有待改进之处,人物发展没那么好,而且太过无趣。”

一部电影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口味都不一样这很正常。

但这并不能影响评审团的评判标准,评审团和场刊的评审团不是一拨人,也毫无关系。

《国际银幕》并不评分影片,但《每日银幕》作为柏林电影节又一权威性场刊,却对每部首映过后的主竞赛影片进行了打分。

这份场刊是免费发行,也就是只要参加柏林电影节的人,都可以人手一份。

主竞赛的入围影片一共二十部,这二十部影片在《每日银幕》上的打分基本已经出来了。

总分4分,目前得分最高的是米国电影《少年时代》3.7分。

其后法国、阿尔及利亚、美国、比利时合拍片,《城里的两个男人》3分。

英国《71》2.9分

英国、德国合拍片《布达佩斯大饭店》 2.8分

...华国《白日焰火》2.3分,这部电影排第7名,评分只能算中游。

《无人区》1.8分,第17名。

《推拿》1.5分,第20名,最末尾。

这两部电影排在评分末尾,让娄叶和宁浩两人挺难受。

场刊点评只能作为参考,评分也只能作为参考,并不作为评审团评判标准,往往得分越高,越拿不到奖。

当年贾樟柯的《站台》拿下了那一届的威尼斯电影节场刊评分最高分,却没得一个奖。

评委会主席夏布洛尔直接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

所以一般颁奖结束后,评审团都会开一场发布会,影评人和媒体就会炮轰式提问,但各有各的评判标准,你们喜欢的不代表评审团也喜欢。

然后谁也说服不了谁,明年再来!

《白日焰火》后续还需要展映三、四场给那些慕名的观众看。

余下的场次电影票基本都在10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