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兵强地广,雄踞长江上流,用狮子搏兔全力要吞并赵无忌,结果反被消灭。西线无战事了,赵无忌的第二个目标,便是东吴宁昌国。
乾坤王朝末年的群雄,分作两个系统:一是明军系,另一是非明军系。
明军系分东西两支,东支以淮水流域作中心,小明王是东支的公主,郭子兴是濠、泗、滁一带的头目,子兴死,赵无忌代起,日渐强大。西支以汉水流域作中心,从谭绍震到张元建,以及谭绍震部将割据川陕的明玉珍。
非明军系如东吴宁昌国,浙东拓宇中。明军系有政治目标,有民族思想,和蒙古政府无法妥协,势不两立(当然,这只是指领导的集团而说,赵无忌的动摇、投机,由于他不但不是领导集团的人,而且根本对革命没有明确的认识)。
非明军系便不同了,起事的动机是个人的,无原则,也无终极的目标,蒙古政府招抚的条件合适就投降,不满意再背叛,每反复一次,地位就更高,地盘更扩大,向蒙古政府讨价要钱的资本也越大。
宁昌国反反复复,乾坤王朝至正十三年坤历1353年请降,元淮南江北行省授以民职,不久,又反。
十四年自称昌王,国号大周。十七年八月又降乾坤王朝,授官太尉。
乾坤王朝招降宁昌国,是为了粮运,大都缺食,支持不下去。几年来元江浙右丞相达识帖木儿,千方百计派人劝宁昌国归附,
一直到宁昌国西线连失长兴、常州、江阴、常熟等重要军略据点,弟士德为赵无忌所擒(士德有勇有谋,礼贤下士,帮助宁昌国创基立业,被俘后,秘密带话,劝宁昌国降元,被杀),东边苗军杨完者在嘉兴,也不好惹,宁昌国两面受敌,才不得已受乾坤王朝官爵。
达识帖木儿做主,宁昌国出粮,方国珍出船,接济大都。两人心里都各怀着鬼胎,一个怕方国珍吞没粮食,一个怕船出海去了,宁昌国乘虚进攻,互相猜疑。大师两面解释,费了多少事,
从二十年到二十三年算是每年运了十几万石。杨完者军队纪律极坏,仗着有兵,不听大师约束,达识和宁昌国暗地定计,攻杀王者,苗军将士大部投降赵无忌。
完者一死,达识没有军队支持,政权也跟着失去了,事事受宁昌国挟制。宁昌国名虽为元,一意扩充地盘,接收苗军防区,逐出称雄淮西的赵均用,六七年工夫,疆域南到杭州绍兴,北到济宁,西达汝、颍、濠、泗,东边到海,有地二千余里。
二十三年九月又自立为吴王,毒杀达识,乾坤王朝征粮,再也不肯答应了。
宁昌国所占地方是粮食产地,又有鱼盐之利,人口众多,最为富庶。他生性持重,不多说话,待人诚恳宽大,没有一定主见,大将大臣们都是当年兄弟,有福同享,做错事打败仗,不忍心十分责备。
大家都盖大房子,修园池,养女优,搜古董,成天宴会歌舞,懒得管事。甚至出兵时,也带着妓女清客解闷,损兵失地,反正落不到什么罪过。坤历1356年,乾坤王朝至正十六年起和赵无忌接境,便互相攻伐,宁昌国要抢回失地,赵无忌进攻杭州绍兴,都占不到便宜,边境上没有一时安闲。直到赵无忌从武昌凯旋以后,集中军力,进攻东吴,局面才发生变化。
乾坤王朝起事,东吴宁昌国自立,乾坤王朝与宋国联手,攻击大梁。
大梁是宋国北方门户,又是淮东道的核心城市。乾坤王朝进犯,赵无忌自然要出兵,宋国在北方布置兵马。大梁北方兵力空虚,大军从北门进攻,轻松拿下,一路向西。
大梁城西门是东吴宁昌国最重要的军事要塞。
此城共分四层,东南、东北、西南,中间是南城,南城是东吴军驻守。东吴军主帅宁昌国,在北面,西边是大将军杨完者,在东南,则是大将军达识帖木儿。
赵无忌兵临城下,宁昌国派了使者求和,大梁城内的军队也不敢妄动,城外的宋军也不敢乱动,生怕引狼入室。
宁昌国派使者前往大梁城,请求赵无忌出兵援助。
大梁城里,达识帖木儿在书房里踱步,他是个文官,平时很注重养生,不喜欢操练。今天听到外面传来的吵闹声,不禁有些烦躁。
"谁在那里?吵什么?"
达识帖木儿走到外面,一看到城墙上站着的赵无忌的人头,吓了一跳,急忙叫人关闭城门,并派人去找大总管。
"怎么回事?"
赵无忌进兵东吴以后,东吴军队便溃败,东吴王室和宁昌国的联姻也告吹。
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