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拜见教主大人 > 第69章 晚年悲哀

第69章 晚年悲哀

赵无忌的智力特别高,而且擅长于使用计谋,并且看得远,见得地方也多,遇到事情能够当机立断,更善于接受好建议,不自以为是。

统一天下以后,和群臣有一番检讨的话,赵无忌说:“我生在天下大乱的年头,被迫投军,原不过是为了活命。

过了河,只见这群支军的士兵,叫主帝,抢房子,都不像。内中宁国昌和张元健最强,宁国昌有钱的地方,张元健军力雄厚,我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就靠不乱杀百姓,说算数,努力,和大家一起努力,赚这个基础。

当初夹在吴汉两大势力之间,宁国昌特别逼近,有人主张先攻东吴,我的看法是张元健是志娇,宁国昌是小的,志娇好命,要争取主动,小的没有长远的打算,总是被动的,所以决定先攻打张元剑。

水阳湖这一场决战,宁国昌果然不能出姑苏一步,和张元建呼应。假使当时先攻宁国昌,浙西坚守待援,张远建一定空国而来,我便被迫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了。

两个都吃掉以后,举兵北伐,之所以先取山东,次下河洛,止住潼关西进之势,不急攻秦陇,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帖木儿、李思齐、张四道都是百战之王,他们绝不会轻易认输,而士兵们的西攻正好促使他们团结起来抵抗,一时占不到便宜;还不如出其不意,直接拿下京城,彻底消灭,再往西走,张立旺听命,不战而胜。

然而,要战斗到最后,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假设不拿北平与关中军决战是双线作战态势,很难说是赢是输。"

尽量避免两线作战,机动地争取主动,敏捷地运用对方弱点,转变形势,集中兵力使敌人处在被动地位,知己知彼,在战略上是完全成功的。

在另一场合,赵无忌又慢慢的说:“乾坤王朝末年,人君安逸不管事,臣下跋扈不听命,胡乱花钱,想尽主意剥削,水旱灾荒,年年都有,闹得天怒人怨,到处反叛,群雄角逐,割据地方。我没有办法,为了自救,才参加明军;

到了兵强地广,才东征西讨,削除群雄,开拓土地,这时候,华夏已非乾坤王朝所有了。

乾坤王朝的皇帝如能小心不偷懒,不专讲享受,臣下尽心做事,不贪污,不争权夺利,怎么会引起这次大革命?又怎么会造成割据分裂的局面?由此看来,我取天下于群雄之手,非于乾坤王朝之手,是很明白的。”

此后,吴国四年歼灭夏,十四年歼云南,二十年歼辽东,他事先决定了自己的策略,制敌夺胜,之后的绥靖建设也完全是命中注定的。将军们只是服从命令并完成他们的任务。

大大小小的事,都要亲自处理,天还没亮就起床上班,一直到深夜,没有休息,没有假期,更别提娱乐了。

因为按照习俗,所有事务都是处理的,大臣们建议他们用书面朗诵,成年后读朗诵时,有时难免会感到无聊,尤其是那些长篇大论、无关紧要的、表现学习和节约的报告。

武即八年,刑部主事茹部署上万言书申说事务,赵无忌懒得看,中书郎王文朗诵,读道:“有才能的人,这几年来幸存的一百当中就一两个,而如今任职的都是一群腐儒。”

赵无忌发了脾气,把茹部署找来打骂,打了一顿。

第二天晚上,我请宫人再读一遍,仔细想了想,还是有些道理的,建议的四段话确实可以照办,我不禁叹了口气,说:“当皇帝辛苦,当臣也不容易!我想听真话,我想听真话,话太多了,想不通要点,太苏说的要点,五百字就足够讲清楚了,这一大堆之后,何必呢?

上朝时期,诏书是用特定的风格写的,不允许听繁文缛节,从此省下了不少精力读诵读。中书省废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政务越来越繁忙。

据武即十七年九月间的统计,从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件,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平均每天要看或听两百多件报告,要处理四百多件事。既然精力过人,拼着命干,到底是上了年纪的人,有点觉得吃力了。

他是赤手空拳起家的,除自身而外,三个哥哥和几个堂房兄弟,都在壬辰那年死去,父系亲属只有亲侄汤仁杰一人,真是“门单户薄”。

母亲一家死后,妻子一家也死了。唐仁杰被杀后,儿子们年幼虚弱,根基还不稳定,孤身一人,高高在上,环顾四周,没有人可以牵制他们的心腹,他们要坚持住,时刻警惕,不让别人暗中算计。

就像独木舟航行一样,水冲着独木舟四处走动,几十年都够不着岸边,看着水是敌人,礁石是敌人,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