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红楼读书郎 > 332.第328章 王霸之术

332.第328章 王霸之术

说完这个,陈恒又请夏守忠从宫里找出一叠纸,以及五十两银锭。

陈恒谢过李贤递来的助力,主动对李贽和韦应宏道:“陛下、阁老,明太祖执意筹办此事,微臣以为有两点。其一是为明廷江山之固。其二是明廷财政之难。”

里面学的是圣贤之言,是万法之法。贸然把算术提升到主科,所带来的影响,肯定是弊大于利。

原来是韦首辅、温尚书被陛下请来讨论宝钞之事。

如果不碰上天灾人祸,按照历史的发展,一直到两百年后,天下百姓应该能达到四亿的峰值。

…………

陈恒理解韦应宏的顾虑,在对方出声反驳前,他已经主动接口道。

“以一便图百利,以一事惠万年。非宝钞不可!臣请议,五年后朝廷当推行宝钞之事。”

核心就是不利于团结的事,不要做。

仅从明史上记载的数据看,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抛除贱籍、奴仆等人不论。洪武年间记载的人口就有五千多万,而到了成化年间,此数已经逼近八千万。

李俊倒是留意到薛蝌的落款,更在画中认出身穿官袍的陈恒和刘大人。

朱元璋此人确实是个爱惜民力的皇帝,对此事深痛恶绝。常有一刀切的举措实施,连带影响最大的,却是被来回折腾的普通百姓。

两家的关系不必多言,林如海进来时,正看到韦应宏在堂内闲逛。

如此夸张的体量,这些百姓一日日要用的金银,该挖空天下多少座银山、铜矿?

最可怕的是,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还有存钱的习惯。每到战乱时节,不分富贵贫贱之人,都热衷把金银珠宝埋藏在地下。

“等到西洋人通习大雍文字,用大雍宝钞,说着大雍官话。陛下,纵使此人身居外邦,如何不能算大雍之民?”

其一是明廷为了推行宝钞的流通,只准民间百姓用金银换宝钞,不准用宝钞换金银,更严厉禁止私下用金银交易。只这两条,就已经犯了大错。

“消消气,消消气。”林如海用上等好茶,招待这位上门算账的好友。“年轻人长大了,总会有自己的想法。”

这也是为何朱元璋在《登极诏》里提到:蒙元是宋朝正统,而大明是蒙元正统的缘故。

此二者不具备,宝钞之事当缓矣。臣请议,在科试上加大算术一课。不通此道者,往后难以做地方官。”

…………

“陛下,从先秦制铜币开始,到如今已过千年。天下铜矿,十之已尽七八。长期以往,朝廷往后新君再推行新币,将不得不从百姓手中收购旧币,以铸造新币。前明火耗银之贪,就是出在此处。”

陈恒拿起一票叠好的纸张,直接塞入自己怀中,顺便拍了拍腰部。其意不言而喻。

“你自己也说恒儿的举措有些道理。”林如海坐在好友对面,耐心劝道,“你是陛下钦点的首辅、阁老,居中调合,安稳社稷本就是你的份内事。”

李贤不知作画之人,可并不妨碍他对画师技法的欣赏。如此结合民生国事之画,实乃本朝的《清明上河图》。

金银作为财物的流通性,确实有其保值性。可正是因为它的保值性,对于朝廷来说,反而不算好事。

可不走出这一步,朝中的官员就无法完成技术性官僚的转变。

看到韦应宏的愁眉苦脸,林如海不禁露出坏笑,“恒儿说自己不在其位,不谋其职。江山社稷的重担,还需韦伯父辛苦操劳。”

…………

更别说,还有人喜欢带着财宝入土。

“此画名叫‘碧波万里图’,深合朕意。”李贽抬手点了点画作,又道,“你们说当年郑三宝下西洋,该是何等盛景呢?”

也是一把杀人于无形的割血刀,将极大的加强朝廷的统治和稳固。

哪怕主考官秉公无私,在政治上就已经犯了朱元璋的忌讳。

一零四.二三三.二四三.一八四

慢慢来吧,有些事非一代人之力可以解决。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座存在千年的大山。

“然也。”陈恒一口应道。

此事的意义,不止在于广而深,更在于其的领头作用。

经过欲抑先扬的讲述,在韦应宏逐渐上翘的眉宇中。

陈恒的讲述还在继续,“陛下,宝钞之事,重在便商。民间商铺买卖,都要准备秤砣和剪子。

在几人若有所思的表情中,陈恒拿着朱元璋北伐时所作的《谕中原檄》里,老朱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知礼义愿为臣者,与中国之人抚养无异。

得,自己啥话没说,好端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