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反对迁都
却说贾似道兵败之后,和孙虎臣一起,领着两浙路的厢军一万人,撤往平江府(苏州)。
次日,就看到城外有大量的溃卒沿着运河向南逃命。贾似道命令孙虎臣出城,竖起都督府的大纛,招集溃兵。
然后这些溃兵看到是都督府贾似道的旗帜,毫不响应。有的低头而走,有的绕道而走,还有胆大的士卒破口大骂:
“奸相误国,大军都是在你们手中被葬送。”
“狗贼还敢在这里招摇,惹恼了咱家,一刀捅了你。”
“还想招爷们儿去跟着你送死?”
孙虎臣只好灰溜溜的逃回平江府城,贾似道也无法可施,在城中嗟叹不已。
贾似道想起夏贵在领兵逃命之前,说从海上迁都,到南方避难的计谋。于是连忙写了奏疏,上疏朝廷,请求迁都。
早在贾似道兵败镇江的消息传到临安之后,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为了安抚人心,全太后下诏,命王爚、章鉴为左右丞相。贾似道的派系,在兵败后全都偃旗息鼓,因此毫无阻力。
王爚今年74岁,之前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素有清名。在度宗皇帝死后,被贾似道指使人弹劾罢官。
如今全太后希望倚靠他重振社稷。没想到的是,王爚竟然拼死力辞,不愿出任左丞相。
有宋一朝,皇室确实优待士大夫。官员致仕之后,仍然发放俸禄供养。这就导致到了南宋末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很多官员,在无事的时候,都要挖空心思的拼命钻营,想要升官发财。
而一旦敌军攻来,还没打到城下呢,这些官员就上疏致仕,要求退休,甚至一跑了之。
贾似道当政时,王爚素有清誉,抵制“公田法”的实施,成为江、浙富户的代言人,一时受到追捧。
等到力挽狂澜的机会真的到了他的面前,他又退缩了。全太后数次下诏不许他辞任,到最后言辞激烈。王爚只好硬着头皮上任了。
如今收到贾似道迁都的奏疏,全太后与谢太皇太后一通商议,又诏来王爚和章鉴商议。
两人皆以为不可迁都,全太后追问原因,二人支支吾吾,又不愿详谈。
就在此时,殿前都指挥使韩震听到宫人来报,竟然领着一队禁军冲到殿中。
“师臣迁都的计策,是现在唯一的良策。几位还在这里商议什么?赶紧收拾东西,准备迁都。”
韩震为人粗豪,嗓门又大,他这几句话说出来,顿时把三岁多的小皇帝吓的哇哇大哭。
全太后赶紧抱着皇帝哄了起来,皇帝心中害怕,仍然止不住哭声。全太后也跟着垂泪起来。
“殿帅领兵至此,是来护驾,还是截驾?莫非想学董卓吗?”谢太皇太后冷冷的开口问道。
韩震循声望去,太皇太后端坐在案后,直视着他。
她的身后,还站着一个年老的内侍。那内侍低着头并没有看自己,却散发出一股无形的威压。
韩震想起宫中暗卫的传说,顿时慌乱起来,连忙请罪:
“臣不敢。只是师臣良策,千万耽误不得,还请诸位速作准备,近日迁都。”说完就领着兵马撤了出去。
太皇太后见商议不出什么结果,只好命王爚和章鉴二人散了,改日再议。
王爚在回去的路上,就觉得事不可为。如今朝廷大军已经惨败,京城仅剩的这点禁军,依然听从韩震的命令,对贾似道唯命是从。
他回到家之后,命家人收拾好所有细软,然后自己又上了一道致仕奏疏。也不等朝廷批复,直接领着家人逃跑了。
而章鉴也上了一道奏疏,自称前往江西南路募兵,然后领着家人跑出了临安。
太皇太后、全太后一听,顿时急得手足无措。贾似道一党丧师辱国,王爚、章鉴这些素有清名的大臣,也靠不住。
国难临头,却无一个忠臣良将,祖孙三代,忍不住在大殿里抱头痛哭。
杨太妃走了进来,说道:“沅儿姐的驸马,能征善战,从无败绩。为什么不诏他前来救驾?”
“之前朝野都说,驸马拥兵自重、目无朝廷、嚣张跋扈、独断专行。如此的评价,如何敢用?”全太后忍不住说道。
“不,太妃说的对。首先,那些都是贾相诋毁驸马的言语;其次,说到‘拥兵自重、目无朝廷’,难道韩震就不是拥兵自重?贾相的眼中就有朝廷了?能打仗的将帅,令出一门,位高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