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孩子的人,父亲既想让彦小西留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养老,又想让彦小西嫁给城里公职的人,这样的话,城里人家家庭经济条件好,日子不会过的太苦,有公职,那就是正式体制内工作,铁饭碗,有固定收入,这样就不用担心以后日子过不好了,多好啊!这是父亲那一代人做梦都想改变的,自己无法达到,也期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实现,女孩子更是可以找一个这样的人嫁了,说出去也体面。
好是好,可是彦小西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出卖自己的人,不会用自己的一生去交易,也不要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她自立自强,独自也能养活自己,并不想攀附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何况她一点目标都没有,一切随缘,是那么地佛系。
记得,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她就很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很喜欢这位女性文学家,遗世孤立,女性应该独立自强,做自己,什么攀附富贵,做一个女结婚员,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许这是男权社会发展至今一直延续的常规做法,也被世人所默许,但这都不是彦小西所想的,这都是什么时代了。
父母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也总是拗不过子女的,最终父母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毕竟人生的路是子女的,选择权也在子女手中,至于后面过的好不好,那也是子女们当初自己的选择,再难再苦也得自己面对,别人是替不了。
父母的爱,爱的深沉,对子女的感情也是复杂的,既爱又恨,爱她是自己的孩子,恨她恨铁不成钢,好话不听,非要对着干,撞了南墙才知道悔改。可是,人生哪有后悔药啊!自己种的因,结什么果,就算是苦果,那也是自食其果,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
彦小西想,父亲曾经对自己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自己上大学,一路供自己读书,直到大学毕业,那时,父亲应该是以她为骄傲的。大学毕业后,父亲想让她考公务员,彦小西说要去黑龙江,父亲说太远了,就此搁浅。父亲说,回来吧!托人给你安排个工作,彦小西觉地长这么大,还要躲在父亲的羽翼下,走关系,不愿意,不想让父亲看人脸色。女孩大了,该谈恋爱结婚了,彦小西说有男朋友,毕业分配到西藏,援藏去了,父亲说那地方太苦了,以后真在一起了,两地分居这个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就此罢了。父亲托人给彦小西介绍对象,有工人、有警察,彦小西不想欠人人情,只相亲,没结果。不管父亲怎么骂,总是骂不醒。
父亲应该是怨恨我的吧!后来彦小西和伊凡在一起了,父亲几次三番地劝分手,还一度要和彦小西断绝父女关系,觉地丢脸,上了那么多年的学,读了那么多的书,最后跟了个中专生,还是个农村的,以后也没啥前途。说以后都不要回家了,就当没有这个女儿。
结婚后,彦小西还像以前一样回家,父亲用言语说她,她装听不见,说是看母亲的,怎么不能回家。父亲拗不过,有时,甚至还问母亲,什么时候回来呀!回来了,又说怎么还不走?
念着、盼着、怨着、恨着,父亲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人,在彦小西面前,既无奈又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