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弘在薛玖府上小住了两日,便动身南返了。薛玖率众人把骆弘送出了盛得城外五里,方才返回。
隔日,盛得城又迎来了另一场更大的送别。总督率领众官出城送别西去横山城的蔡坎和东进双河城的薛玖。
三人三马在岔路口上驻足。
薛玖开口说道,“不能与蔡将军同赴双河实为可惜啊。”
蔡坎道,“盛川安危全系于侯爷身上,还望侯爷保重啊。”
“蔡将军也请保重。”薛玖说。
蔡坎在马上对着薛玖和秦福拱拱手,打马而去。一阵尘土飞扬,身影已经奔出去很远很远了。
秦福对着薛玖说道,“是个来帮忙的,可却是个来帮倒忙的。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想的?不守盛川,守象关。最后还不是要走百年前的老路?被人步步蚕食。不拿下盛川和野川,阳平永无宁日。”
薛玖说,“他也是奉命行事。我猜他心里也盼着跟我去双河呢。”
秦福叹道,“仗还没打,齐人已经看出我们的犹豫了。侯爷你这担子不好挑啊。”
薛玖笑道,“总督何尝不是呢?晚辈觉得您不该来趟这一趟浑水。”
秦福说道,“我是必来趟这趟浑水的。实话说与你听,我本出身寒微,能官至九卿已是极限。就算多做几年司空,也不过如此了。别人背地里说我野心大,老了还想来西北搏一搏前程。他们怎知?我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的。我虽然老了,却也不曾忘记年轻时的夙愿--收复三川。当你克复盛川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飞到了西北。能让我踏上这片土地,就算死在这里也值了。毕竟就算我死在这里,我的名字也将刻在大魏的丰碑之上。我的儿孙未来也都是名臣之后,于公于私,我死有何憾?况且,侯爷你一路破西道,下盛川。区区万多人马而已,都说是你运气好,可若是换了别人,又有谁能做到?看得懂的,说是实力,看不懂的,说是运气。其实二者本就为一,成败常在一念之间,胜负本就一线之隔。世间的事,全在一个变字。侯爷是知变之人,古往今来不世出的名将。我料你不止守得盛川,更能光复三川故土。”
说着秦福大笑起来,“侯爷胜了,我名留青史。侯爷败了,我青史留名。我当这个盛川总督的时候就已经赢了。只盼着侯爷能带老朽赢得更多。能复兴大魏的荣光。”
薛玖拱拱手道,“总督厚爱了,既然如此,还望总督多加支持,我们戮力向前。”
秦福回礼答道,“这是自然,就是不知道侯爷是怎么看盛川的?是一年计,十年计,还是百年计?”
薛玖说道,“既然要青史留名,自然是百年计的好。”
秦福说,“只怕若是如此,侯爷这面的兵粮和装备就会有些吃紧了。”
薛玖道,“如果在盛川,魏军与齐军还打出三此一的战损比,那我们现在也就可以去选棺材了。我手里就这十多万人,也不需再多了。总督为盛川百姓做百年之计吧。”
秦福回答道,“既然侯爷这般说,我就心里有数了。侯爷放心,十万人的本土战,军粮装备定然供应无缺。”
薛玖谢道,“有劳总督了。”
二人就此作别,秦福目送着薛玖率领万人长龙,向东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