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在书房里,每人捧着一本毛选。
孟臻给凌穆二人具体分析了两段,即第一章《问题的提起》的(三)与(四)自然段。
她首先分析了第三段,也就是亡国论,她道:
【“在如今的埃塞俄比亚的土地上,曾经有一个国家,叫做阿比西尼亚,在我国的抗战之前,他们的抗战失败而造成了国家覆灭,所以这一国家经验教训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有消极的影响,许多人悲观或是有阴谋的将中国比作阿比西尼亚。
而抗战之后,一旦战事有些缓和或是妥协,主张妥协的人就开始鼓吹【再战必亡】
那时在乡下,许多学生被发展为宣传战士,做革命动员的宣传工作。对于一些稍稍有学识或是有见识的人来说,宣传谈话是相对轻松的;但是,对于最普通的农民大众,他们无知无视,嘴里就只会说些:‘中国打不胜,中国会亡。’
可见,当时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即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有这一毛病的,容易悲观、容易妥协、相信亡国论!”】
孟臻分析完第(三)段,然后笑着问道:
“伟人分析亡国论,你们觉得如何啊?”
穆放晴回答道:
“全面,从各个方面分析,指出了亡国论在当时已经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头脑中,所以,在这一段末尾,伟人才道:‘给这种亡国论痛驳一驳,我想不是无益的。’”
“对!”
孟臻肯定道:“上一次凌望也知道,这就是看问题要全面,那如何全面呢?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
接下来,孟臻又和二人谈论起第(四)段,分析一种急性病——速胜论。
……
孟臻每读一段话,都会给凌望和穆放晴解释当时历史背景和相应战略决策。
虽然学习的时间不长,但是凌穆二人都感觉自己升华了,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人都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的,这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孟臻看向两人,意味深长:
“我希望,每个人都有崇高的理想,而这历史重任,交给我们,交给这个时代,如何弘扬发展这种精神是我们首要要以。”
凌望和穆放晴郑重点头。
最后孟臻又说出了另一件事:
【“对于这个研究,咱们将来也会具体的开展相应活动。
首先是你们,我要求你们平时就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其次,咱们研究组未来会决定,先采取试点研究,就是拟定在实验学校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而下达的任务就是未来让你们去实验学校进行毛选授课。
这个实验活动将会影响我们研究组的研究结果,如果实验顺利,我们将扩大规模进行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的思想宣讲。
能否增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这条路上,你们任重道远啊。
所以,一定要保持专注,严格要求自己来学习毛选,知道啦!”】
虽然不懂,但听着很牛逼。
凌望想到,通过他这种思想境界如此崇高的人,然后去影响别人,最终,使其他人都能变成芝兰玉树散发着理想的光辉,这是多么伟大的事啊!
……
一席话讲完,已是夕阳西下。
而那老头孟国铮,早就进了房间,站在他们的身后,听着三人的讨论。
这种氛围,让他想起了那个激荡起伏而豪气丛生的年代。
那时他不过是一个毛头青年,刚刚接受伟人的号召,去乡下,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也就是那段岁月,在黄土高原,在那些窑洞里,他们七八个知识分子在劳作之余,在夜里,在星光下,在煤油灯前,彻夜的谈论着新中国的发展前途与个人理想。
那时不仅是他们,几乎所有的知识青年,都有一个相同的梦想,那就是为新中国做点事。
那时候青年人的命运总是不自觉的和家国连在一起,难以分割。
甚至连没读过书的农民工人,嘴里心中都明白一个道理,跟党走、跟着伟人走、只是新中国需要,砸锅卖铁都要干。
那时候贫穷,但勤俭!
那时候弱小,但团结!
那时候落后,但奉献!
想到这里,孟国铮不禁红了眼帘,他想着现在的国际局势、国内民生,自言自语道:
“现在也是需要坚持全国统一一盘棋啊,新时代自有新时代赋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