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虽然年纪小,但是已经有自己的逻辑了。
在他看来,他吃药病就好了,那他爹吃药病也会好的。
朱建国这才知道乖乖前两天还发烧了。
他用力的握了下的儿子的手,“乖乖真棒,对,吃了药就好了,爹也会好好吃药的。”
张母看着女儿一家三口待在一块,摸了摸自己的眼睛,然后拿出自己的包裹。
“我早上煮了十个鸡蛋,小琴啊,你吃两个,再给两个给你娘,剩下的给建国和秀兰分了。”她今天一大早起来,把家里的鸡蛋全煮了。
“婶子,我刚吃完了过来,这鸡蛋都给我哥和嫂子吧,他们才要补补。”
“我还给带了食堂的包子,还是肉馅的。”
票还是从齐副厂长那里拿来的。
要说补偿都给了,这吃饭的事就该他们自己想法子了。
但是谁让朱小琴名义上还在报社学习呢。
朱小琴招待所退房那天去了趟宜城日报社。
她现在这个情况继续学习,是没心思学的,报社的人也理解。
临走前,李编辑跟她聊了会儿,说她哥这事适合采访出来,写成宣传稿,之前跟他一块去的那个采编实习生正在做这个事。
“那这得来采访当事人啊,我们对于厂里的安排特别感激,就是有这么负责的领导,员工才能一心一意为国家奋斗啊!”
朱小琴完全把他哥不是市家具厂的员工这事,给抛到脑后了。
这些不重要,实惠最重要。
也是朱小琴能接上话,明白他们的意思,要是个正常的村里姑娘,心眼真不能多成这样。
朱建国在床上躺着根本没说上几句话,全都是小蔡婶子和朱小琴代劳的。
夸人还不会夸吗。
最绝的是,这稿子最后是朱小琴自己动的笔。
第一人称,以家属的角度来写,这才让人看的更有代入感。
她虽然年纪小,但是有省城报纸的发表经验,倒是没人看轻她。
看轻她的现在还在家里休息呢。
趁着这次机会给家具厂做了一次宣传,齐副厂长心里才好受了些。
虽然《宜城日报》的辐射范围就他们一家家具厂,但是这种为人民服务的事,多宣传宣传,才能有机会让别人看到啊。
这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这多宣传宣传,说不定他们厂长就升走了呢。
这样,他不就顶上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