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部长外贸经验比我们丰富很多。”
“运输损坏我们承担没有问题,但运输费用对方要承担一部分;安装调试技术员过去无可厚非;至于后期设备维护,半年内非人为损坏,我们免费维修……”
吴厂长吓坏了,“这不行,我们亏大了!”
“这些钱当然不是我们出,都均摊在售价里。半年之后,维修费用对方承担,你可以制定一个价格表。”
“那售价定多少合适?”
“你们有没有信心,东西比倭国好?”
“当然,我们的产品……”说到这吴厂长口若悬河,仿佛可以写一篇5000字彩虹屁。
“提价百分之三十!”
“多……多少?”吴厂长以为自己听错了。
“我在欧洲了解过相关机械的价格,提百分之三十完全没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有半年免费维修期,这就是我们的产品竞争力。”
“谷部长,您有所不知,”吴厂长有些为难,“这是我们今年刚生产的,虽说技术很新,但大家都在观望,咱们价格这么高,别人会买账吗?”
“吴厂长,你记住,永远不要自降身价。只要产品质量好,就不愁卖不出去。换言之,你们扬言技术优于倭国,价格却低别人那么多,买家会怎么想?”
吴厂长带入消费者心理,“觉得我们产品言过其实,没有宣传的好。”
谷穗安点头,“这是其一,买方市场认为一分钱一分货,我们价格低,说明产品没那么好。
另一方面,卖方市场则会认为我们随意定低价,破坏市场规则。”
“谷部长,你说的有道理。”吴厂长思索,如果按照这个定价,利润会高很多,挣得越多,研发投入就越多。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