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命运片段集40年代记 > 第46章 传奇的学园(二)

第46章 传奇的学园(二)

放下三张床、三个大的衣柜兼储物柜,以及学生自己带来的各种东西。整个房间显得很空旷,而这正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寝室房间很舒服。

他们不被允许生火和使用过大功率的电器(但我觉得他们既然都把电线及电路设计建造成25a\/3300w的了,这种规定简直就是多余的,只是起着道德上和社会舆论方面上的作用罢了),但可以使用其他各种低功率电气设备……没错,就算是学生在这里用台式机和冰箱也毫无问题,这里不限制电子设备,虽然这里是一所完全中学的高中部。很多情况下学生没有必要使用大功率电器,因为宿舍楼里的公共区域里都有那些设备——烘焙机、烤箱、煤气灶等等。毕竟,命运第一中学的学生们来自很多地方和很复杂的家庭环境(至于有多复杂,接待人员表示那都是“无法向世人而只能向亲近之人暴露之事”,我们也没有深入问下去),长期住校、甚至是一住一整年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气,以至于某些学生明明可以回家但是却把学校当成了放假时间的休憩场所),一个可以稳定持续下去的具备完全化的生活环境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效。

这算不算是一种社会化了的学校呢?我们觉得这很有意思,值得某些社会科学学者研究一下。

我们询问了接待人员为什么要设置成三人寝室,他们用一句古语来回答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人过于浪费空间、两个人缺乏监督性、四个人过于吵闹,因此三个人对于中学生而言正好合适,不吵闹不干扰又能起到监督作用。当然,他们强调道,命运科技大学从本科开始就是二人寝室,命运小学是四人寝。寝室人数并不是不会变化,而是会随着年龄和其他具体条件(比如说对于某些特殊的学生,他们也采取了单人寝和双人寝的变通)而变化。

在感受了调温能力极强和智能化程度极高的寝室后,我们走下楼梯、回到一楼大厅,接着离开了宿舍楼,出发前往另一个重要场所——教学楼区。

在林荫小道(如之前所说的那样,我们选择走最富有这座学校气息的小道移动,而不是选择毫无意思的水泥路)上,接待人员向我们讲述了建校时的设计争端:一些创始者试图完整复刻命运科技大学的整体设计,而另一些创始者认为有必要在多方面上区分二者。最终的协调结果就是现在的命运第一中学这个最好的协调结果——统一规划的命运教育体系下的管理原则与建筑设计,但每座学校又各自具有特色。看起来这个插曲确实只是插曲,因为我们确实感受到这里和命运科技大学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

我们是从教学楼区的西边(位于宿舍区和教学楼区之间的大片“花园”,我们之后再谈论)进去的,这里是典型的由数栋建筑物所组成的“建筑群”,就像是那种超大型小区一样。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也就是楼层高度最高只有6层以及每栋楼之间都有大量的空中连廊和地面连廊罢了。这些连廊就和命运科技大学里的那些一样,在这里也构成了一个十分奇特的场景。无论是下雨天还是艳阳天,无需走到带有空调(顺带一提,这里使用了在当地很少见的制冷制热两用空调)的室内房间里面,你都可以享受到足够舒适的空气环境。接待人员还向我们透露说,命运集团很快就会在整个命运教育体系里面广泛推广一种“全环境恒定系统”。这种系统能够将所有的空气净化器、各式空调、空气循环管道系统、可控式调光板(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很青睐这些可以通过其内部的多层结构来调节进光量的调光板)以及其他所有相关的智能边缘(这是命运第一中学以及命运科技大学的另一个独特特点,他们很喜欢将所有的大小设备都装载上智能边缘芯片)控制终端都纳入到统一的智能系统控制之下,从而实现将整片建筑群内空气的温度、流动、湿度、甚至是各种悬浮物的含量都置于控制之下。虽然他们不愿意向我们讲解一下这种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但我们发现其实这种系统至少在软件上(他们已经将几乎所有能够运用智能化控制的设备、其他物品都纳入到现有系统中)已经可以轻而易举的实现了。

这些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物群采用了跟校门一样的二级闸门来作为出入方式。虽然这看起来很麻烦,但看起来这里的学生和老师并不觉得这和其他学校的铁拉门很不相同。也许他们心里是觉得这种闸门更好的吧?就我个人体验而言,这种到处都要刷卡刷脸通行的感觉真的很……复古。当然,我是指以前曾经遇到过的诸多卫生紧急状态,而不是古代的审查身份令牌的制度。

通过闸门后,直接面对的就是一个长廊。这里有通往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