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惘山,地处南阳王朝与北凉国之间,属塞北道。说是山,其实是连绵一片的山脉。山势如蛟龙起伏,有溪水川流而下,给这山脉添了几分灵气,据传言,有仙人隐居其中。
北惘山向南十余里,有一小镇,传说北惘山中的仙人曾在此居住,临行前挥剑留下来福两个大字,小镇也因此得名,唤作来福镇。
而此刻,来福镇中。
“李浩然!你又替那怪老头挑水了!你何时才能成绝世大侠啊?”两名顽童站在路旁,看着肩挑水桶的少年调笑道。
那少年抬起身来,端的是身材匀称高挑,面容俊朗,一双眸子透着灵光,两道剑眉,十六的年岁,已能看出几分男子气概。
“大宝二宝!我看你们是又欠揍了!”笑骂一声,那少年将肩上水桶放下,作势要跑过去,只见顽童怪叫一声,向着小镇另一头跑去了,只留下几串银铃般的笑声,散在初夏的阳光之中。
少年名叫李浩然,据镇上老人所说,是在一个大雪天中被人留在了这来福镇外,被一位路过的镇民捡了回去。
那镇民一生无儿无女,捡到了李浩然,便养在身边,当作亲生的一般看待,还给他取下了李浩然这个名字。只可惜好景不长,待到李浩然长到八岁,那镇民却患上了重病,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了。
年仅八岁的孩子无依无靠,好在其余镇民心善,将李浩然拉扯到十三四岁,直到李浩然能独自上山采药谋生才作罢。
李浩然看着散去的顽童,只是笑了笑,转身挑起木桶,继续朝着镇尾一间茅屋走去。
这来福镇,虽然地处偏远,却凭着北惘山中顶好的药材,在众多逐利的商人中有了名气。借着商队往来,不说家家富裕,但房屋大都早早就换成了青石建造。这茅屋在这小镇之中,倒是有些格格不入。
不过这茅屋虽然简陋,倒也有个不小的院子,过了有些不堪的院门,李浩然将肩上的水倒入房门前的水缸内,再抬头时,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站在屋内看着他。
“章爷。”李浩然笑着称呼一声,丝毫也不意外。
被唤作章爷的老者正是这茅屋的主人,四年前来此定居,性子冷清,极少说话。偶然能看见他在镇上的来福客栈点一壶酒,自斟自饮,也未曾见过他与谁关系密切。
不过据传言所说,章爷从前是江湖中人,有人说夜里曾看见章爷练刀,一招一式间可带起院中落叶,刀光比那月光还要明亮些许。但从未有人见过章爷真的出手,慢慢这传言也就被大家抛在了脑后,只有偶然有人想起时,便又重新拿出来再咀嚼一番。
李浩然除了与玩伴打闹,平日最爱在客栈内耗着,花两个铜板要一碗勉强有些茶色的茶水,坐在角落里听王先生讲江湖上的故事。
王先生是镇上的说书先生,生的一副温润模样。与章爷一样,也不是来福镇人,不过他倒是比章爷来的更晚一些,大约三年前一个雨夜,王先生入了小镇,从此便在来福镇定居了下来。
每日晌午,王先生才施施然出了屋子,背着一木匣,来到镇上的客栈说书。
偶尔有人好奇那匣子里装的是何物,王先生也只是笑着说:“不过是个装赏钱的破木匣,有什么可新奇的?”若还有人追问,王先生便当着那人的面将木匣打开,里面果然空无一物。
慢慢也就没有人再好奇,只安安静静的听王先生说书了。
王先生所讲的大多是江湖故事,无非就是些刀光剑影,快意恩仇之类,但讲法精妙,众人听他讲书,往往有种亲身经历般的感觉,听到精彩之时,往往满堂喝彩,赏钱丢入那木匣内,传来金铁相撞之声。
塞北尚武,少年们听得这些故事,往往心中也有了几分豪迈,自觉是那行走人间的江湖浪子,每日里拿着用树枝削成的刀枪一类在镇上打闹,美名其曰为“过招”,仿佛只要这样,便真能成为那江湖故事中的豪杰一般。
江湖上的快意恩仇的往事,鲜衣怒马的豪侠,伴随李浩然入梦,在梦中,他手持长刀行走江湖,如王先生书中所讲别无二样。但当他醒来,却也只能继续上山采药,将那些刀光剑影和草药一同扔进背篓,再把那少年义气与草药一起换做银钱,用来填饱肚子,再购置一身过冬的棉衣。
偌大江湖,成了李浩然的幻梦,少年将其埋藏在心底,如窖藏烈酒,时间愈久,便愈是醇厚。
但在某一天,李浩然在客栈听书时,无意中听到章爷武林中人身份的传闻,这传闻打开了少年心中那樽装满了以江湖所酿造的美酒的酒坛,散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