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往好的方向发展,连雨势都小了很多。但是杨熙不敢有任何的疏忽,杨熙观看着天空,风云密布,杨熙看了良久,也无法辨别出什么时候,这场大雨才会停歇。
所有人趟着泥水,步履蹒跚着搬运着泥袋。
杨熙、典韦、太史慈三人一直和低下的兵士在一起,不过就算是铁打的人,一直不停歇的劳作,都会感到很疲惫,何况杨熙三人是最卖力的几个人。
夜晚降临,周围的一切都慢慢有些模糊,一整天的忙碌,已经修筑了十里的堤坝,按照杨熙的预估,至少要修筑四十里。堤坝在原有的基础上,加高两米,加宽一米。
杨熙看着水位这一整天上升了一米,看着杨熙心急忧焚,杨熙不敢赌,若是今夜或者明天,水位再上升一米的话,这个堤坝就拦不住大沽河水。
现在参与垒坝的人员已经达到了近两万人,所有人都疲惫不堪,杨熙却不敢有任何的放松。
杨熙对着这些休坝的人说,我们现在就在努力预防家园被毁,所有夜晚抢修的青壮乡民,若是坚持下去,一口气修完所有的堤坝,将一次性给予五斗米,二十纹钱。
看着杨熙许下的重赏,所有人就算很累,但是干劲十足。
杨熙命令士兵取来干木,搭建一个个篝火点,里面放些松脂,就算有些雨水打进去,也不会浇灭。
下午杨熙命令陈超到牛角村,俘获了黄龙在内的四十多名太平贼人,现在莱西这个地区的太平贼人被捕获一空,再也没有来于太平的威胁了。
夜晚没过多久,徐庶就回来了,他先去淳于,向吕虔和纪灵传递杨熙的命令,不过让他有些诧异的是,由于淳于处于下游,是为更高,吕虔早已经注意到,所以今天一早就派兵士出去,强行迁移那些靠近河岸,危险地区的百姓。
然后徐庶想着杨熙这边兵士的紧张,恐怕人力不够,所以徐庶又急忙赶到朱虚,与那边的两个校尉讲述莱西的局势,他们二话没说,就发布兵士下去,征集青壮。
不过他们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就是许以与杨熙差不多的奖赏。
听到消息的青壮,不少都赶了过来,不过朱虚这边很多的青壮都被卓家抓取当苦力,前往长广。这里的百姓很多不是了解杨熙这边的军士,最后,这些都是采取的大棒加萝卜的做法,勉强征集了五千青壮。
徐庶让他们带着铁器,随着赶往莱西。
徐庶费劲了口舌,一路上和他们讲解莱西的局势和军队的行为作风,才让他们明白,不是去打仗,渐渐安定下来。青壮们本着干活,有粮食和钱拿,都有些兴高采烈,这年头,这样的好事不多了。
杨熙看着徐庶带来了五千青壮,解了杨熙的燃煤之急。
杨熙吩咐郑阔去将这些青壮,还有自己这些人,分布在剩余三十里的堤坝边。这样一来,垒坝的节奏快了很多,而且约摸着计算,到明天中午之前,就能把这段堤坝垒好。
不过下游的堤坝,不是杨熙不想去垒,一是没那么多人;二是没时间;三是下游水位要高得多,而且河情更加复杂,就算杨熙派人去了,该垮坝的地方还是会垮坝;四是只要下游的群众疏散后,就算垮坝了,也不会造成任何伤亡,不过那些田地和房屋受损,也是没有办法。
不过让杨熙没有考虑到的是,一个兵士慌张地从后方跑了过来,对杨熙说道:
“将军,莱西城南的李家村,地势坡地,积水已经漫过房梁,那村庄有一百多人没有逃散开来,所以被围困在村里,现在很是危险。”
杨熙听闻后,双眉紧皱,有些困惑的问道:
“之前不是派了几百个兵士去解救房屋受损的百姓吗,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那小兵被杨熙质问的有些心虚,不知道怎么回答。杨熙看着也不好责怪他,就吩咐郑阔太史慈接收这边的事情,杨熙带着一帮亲卫,跟着此人前往那被围困的村庄。
一路上,这兵士整理了一下思路,杨熙解释愿意。
大约一株半香的时间,一众人到达那李家村。
这里已经站立了四五十兵士,他们看着杨熙,尽皆行礼。
杨熙摆了摆手。
不过这些兵士身边有很多青壮,他们都是受困村民的家属,他们看着杨熙到来,本来有些焦急的心里,此刻尽皆安定下来。
莱西这边,大雨之下,很多村庄受灾严重,杨熙之前派出的几百人,剩下的人都分散出去,救治受灾百姓。
杨熙吩咐那个报信的兵士,让他带着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