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城外,一处高坡上,趴着几人,观看着下方招远攻城之战。
还有半个时辰,太阳就要西下!
不过几人都脸色深沉,未发一言。
过了大半柱香时间,一刀疤壮汉,对着一旁身穿银白战甲的小将说道:
“阿雉,已经是第八波攻击了!不知道那些贼人还会不会再来上一波!”
显然这几人就是杨熙典韦之列。
“恩!还会来上一波,你看他们后军没有一丝撤退的迹象!”
“大哥,三弟说得没错,现在招远守军已经死伤大半,不知道这一次能不能守得下来!”
“哎!三弟,我不知道你葫芦里卖得什么药,我看这些贼人也不过如此!一个招远都久攻不下,不若我领一只兵马,杀个痛快!”
这句话,典韦已经说了几十次,不过杨熙的回复都是,还未到时机。
不过这次杨熙却回道:
“大哥,如此心急,我倘若再不答应,你都会耐不住性子!”
典韦听完杨熙的回答,神情一愣,不过立马欣喜起来。
“真的!我这几天没仗打,浑身难受!”
要是以往,杨熙定然会露出笑容,但是此时杨熙面无表情。
面临大敌,性情也要收敛一下。
杨熙下山以来,砀山下救村名,大战一番。然后在白良甬道又是一番生死之战。借着白良瘟疫爆发,杨熙以身试法,救万民于水火。
杨熙来到长广,争斗不断。莱西里应外合,以少数兵力拿下莱西、淳于、朱虚三县之地。
卓家回援,杨熙定计袭营,以少胜多。
不过那些战斗中,典韦、太史慈等人,给予杨熙很大的帮助。杨熙很是庆幸,若是这几人一直再帮助他,杨熙靠自己,也是独木难支。
当初杨熙与典韦、典管三人下山,虽然杨熙有着郑良义子的身份,说到底,也不过是白生,之前,除了郑茂、郑良等郑家少数几人知道杨熙的存在,青州大多数人,都未曾知晓。
白良瘟疫之事,让杨熙在大汉之地广为流传,但是用不了几个月,谁还能记得起他呢。
杨熙没有小觑任何一人,就像徐直,杨熙觉得此人有大才,不过本身带着世家子弟与生俱来的孤傲与优越感。不过年龄还是太小了,历练不够。若是再过几年,随着阅历和心性成长起来,独挡一面,并非什么难事。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没有在可歌可泣的三国时代,显露声名。
不知不觉中,杨熙已经结交了不少人,与典韦和太史慈结为异性兄弟。在潜移默化之中,无论是武将,还是谋事,杨熙已经预备了。
若是再过几年,天下大乱,杨熙可以凭借这些家底,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王侯将相,既然来了这么一遭,不干出一番业绩,就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天下百姓。
其实青州真正的大族是青州东海王家,当代儒学大师,其子王肃继承王朗家学,同为儒学大师。
但是杨熙知道,再过几年琅琊王氏崛起。两个王家相聚不远,但却不是一个祖先。琅琊王氏祖先源于姬性,往上最有名的要数王吉,是西汉谏议大夫。近一点是王祥和王览,两人是亲兄弟,父亲王融,也是现在琅琊王氏的家主,有大儒风范,但是曾拒绝朝廷任命,没有任官。
王览或许不是很熟悉,但是王祥是“卧冰求鲤”的主人公,视为纯孝的代言人。想来再过几年,王祥就要出生了。王祥可是其人,他的孝顺是出了名了,所以广为流传,官路一路高升,最终位列三公之一的大司农!
而王览之说:王览护兄,争鸩舍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
可见一斑。
原文是:晋王览、母挞其异母兄祥。览辄流涕抱持,母虐使祥及祥妻。览与妻亦趋共之,祥渐有时誉,母疾之。乃鸩祥,览知,取酒争饮。母遽覆酒,遂感悟。
意思是说,王览的母亲时常欺辱王祥和他的妻子。随着王祥的名气慢慢变大,王览的母亲很是妒忌。有一次,王览去看望王祥,而王览的母亲也在场,当时王览的母亲想用毒酒毒死王祥,被王览知道了,便去抢过毒酒代王祥喝。王览的母亲,大惊之下,将毒酒抢夺过来,仍在地上,对王览和王祥只见的兄弟感情很是感动,从此之后,不再找王祥的麻烦。
自从王览和王祥之后,琅琊王氏开始发迹。
诗云: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