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厚重的锅底,让人能用小火慢慢地熬制,为滋味醇厚的粥质保驾护航。
这口大铜锅还有另外的独特设计,锅底部有一口直径大约五十公分、深约三十公分的“小锅”。这个别致的设计出于“漏砂不漏米”的原因。当烹煮粥时,随着粥的不断搅拌,砂粒会自动沉入这个“小锅”内,保障了熬制的粥质量。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增僧不增米”。这口锅相当巨大,假如突然增加了前来用膳的云游僧人,只需在粥里稍稍加些水,粥的浓稠度依然不减。
在潭柘寺的龙王殿前廊上,有一尊质重如金,实则石质的巨鱼,长约1.7米,重约150公斤。据传,这条石鱼曾是南海龙宫的珍宝,被龙王赠给玉帝。后来人间受旱已久,玉帝再将此鱼赐给潭柘寺作消灾之用。如今的石鱼则是后来按照原型复制而成。
院内的古树群里,东侧有棵生长了1400多年的古银杏树,名为“帝王树”,最为出名。这棵银杏树初种自唐代,树身高约40余米。除此之外,大雄宝殿东侧的二乔玉兰也是从明代就开始种植,称得上是潭柘寺的名树之列。
一整天游览的经历,让姜鸿辰不仅深入了解这幅古寺的画卷,领略其独一无二的魅力,同时也深感其厚实的历史底蕴以及伟大的文化价值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天王殿前的大铜锅,还是龙王殿前的石鱼,或者是古树名木群,都在讲述着潭柘寺的历史故事,姜鸿辰对于这座古老寺庙的了解更多了一层。他游览结束时,满怀喜悦,充满了对这座寺庙未来更深层次研究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