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刚才买的肉用盐先腌好,怕一直放着会坏。
她现在也不敢买太多肉回去,家里每日除了喝鱼汤,很多时候就一个青菜,有时再加一个煎鸡蛋或是杨婶子送的咸菜。
泥瓦班的人现在也没之前吃的好,买肉不方便了,她懒得日日来镇上。
她才把肉腌完,正准备洗手,就看到林大夫走了过来。
“师父,您怎么回来了?前头的病人不多?”
林大夫有些不高兴的哼了一声,“你才想起来为师这里是医馆啊,我是一名大夫,你说说你自己有多久没过来了?”
看他这样,萧晓赶紧把手洗干净。
走过去晃了晃他的手,有点撒娇的说道:“师父,您真的冤枉我了,我最近在家除了早上去地里,剩下的时间都有好好在钻研您给的书。”
林大夫有些不信的看着她,“真的?”
“真的,比珍珠还真。”萧晓立马一脸要发誓的样子。
随后,两人边说边走去前面的医馆。
萧晓在医馆待了不到半个时辰,跟林大夫说药材地的房子这两日就开始动工。
萧晓问他有没有空去帮忙监工,做药材柜子的木匠是他帮忙找,还是她自己找?
得到林大夫的答复之后,她又赶着牛车去了趟集市买肉买菜回去给杨婶子做中饭。
也顺便去粮食铺子买了三百斤米,现在中午又得做泥瓦班的午饭,几百斤的米很快就吃完了。
好在,自上次涨价之后,就没再涨。
也许跟田里的稻谷快成熟了有关系。
每次出门看着田里由小小的秧苗,慢慢长高变成禾苗,再到现在已经变得有些淡黄的稻穗,估计不出半个月,就可以收割了。
不知不觉间萧晓来这里已经快半年了,她心里有些感慨。
这一季的水稻,他们家里种的不多,只有两亩而已。
也因为比别人家种的晚,现在他们家的稻穗还是绿色的。
她昨日在药材地问了萧东平,村里种水稻收成最好的亩产也就四百斤左右。
最差的就是这两年的收成,一亩才一百多斤,大部分的颗粒都是空壳。
有些村民的一百斤都不到,连税收粮都交不起。
药材地的房子准时开工。
这次因为萧朗在,他坚持要去请村里会看日子的老人帮忙挑了个适合动工盖房子的好日子。
说希望她日后都顺顺利利的,不仅种的药材长得好,收成好,也能卖个好价钱。
听他这样说,萧晓自然是不会反对。
所以,这回场面可比上次盖家里的房子热闹多了。
开工仪式是在药材地弄的,早饭也会在那里吃,为了方便,萧晓这回决定做馒头。
本来是想做包子的,但还要去镇上买肉回来,怕时间来不及,只能做罢。
后面又想着地里每日都有那么多村民在干活,也不可能只准备给泥瓦班的人吃,最后决定用六十斤的面粉来做。
让杨婶子提前去村里帮忙找了八个爱干净又勤快的妇人来帮忙,每人给十文的工钱。
所以,才五更不到,他们家的灶房已经飘出蒸馒头的面香味。
在这里没有小苏打,也没有酵母粉,她们是如何发面,具体的做法萧晓也不清楚。
说是要用老面来做引子,刚好请的八个妇人里面,有一个娘家就是做卖包子生意的,她懂得如何发面。
萧晓没有早早的起来帮忙,倒是江氏起来了,她说要跟着她们学做包子,学会了改日做给他们吃。
等萧晓起来之后,小院子里摆满了装包子的背篓。
这些背篓是昨日去村子竹篾匠家特意买新的回来装馒头用的,在底下又垫了一层干净的叶子。
等快到时辰,包括江氏的十个妇人一人拿一个背篓的馒头去药材地。
其实这仪式也简单,就是中间摆放了一只杀好煮过的鸡,在旁边放几个馒头,还有香纸这些。
又请那老人在边上念了一段萧晓听不懂的话,大概一炷香的时间就完成了。
完成之后,萧朗还给了六十八文钱老人,当做感谢的费用。
然后大家就开始分馒头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