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末世修仙:神话之中我即大道 > 番外第01章、羽民国

番外第01章、羽民国

羽民国:

《山海经·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羽民国,是《淮南子》所记海外三十六国之一,其人脑袋与脸颊狭长、白头发、红眼睛、长著鸟的尖喙,卵生,背上长著一对翅膀,能飞却飞不远。”

羽民国在南山的东南面,羽民国的人的脑袋很长,他们全身都长满羽毛,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羽民国在比翼鸟的东南面,羽民国的人有着长长的脸颊。

羽民国的人都住在树上,他们两只眼睛发出红光,在夜里看起来就像是鬼火,巨大的光柱柱照前方,远远就能看到。

羽民国人脑后的毛发中还隐藏着一只天眼,在高速飞行或者打斗时用于观看身后。

这里的小孩儿生下来就有一对肉肉的翅膀,上面没有羽毛,他们半岁开始用脚在树上行走,一岁就可以飞了。

羽民国的一日三餐以一种叫“夕火”的虫子为主,凡是食物都要割成条状才可以进嘴。

喝水的时候也无法端着碗或者杯子,而是猛地一吸含在口中,再仰头灌进肚子里。

一岁之后他们的脚就开始退化,因为用的很少,只有在人流拥挤或者地形无法飞行的时候使用。

国境中心有一座山,叫羽蒙山,因为山上一种同名的怪兽而得名。

它样子像人形,长着一双短小的翅膀,每次都爬上高处想飞得远一点,但是因为翅膀太小无力,每次都会掉下来。

就这样周而复始,只能待在原地,据说刚刚见过不久它就在那里了,国民都把它当做反面教材来教育孩子。

说是因为前世太懒惰,总是不肯用翅膀,虽然生为羽民,却懒得飞行,别人都在天上飞,他却在地上走。

死后受到惩罚,想用翅膀了,却总是飞不起来,也不能离开。

羽民国人遇到下雨天就用翅膀护住全身降落在树上避雨,晚上睡觉也是在树上或者倒挂在绳子上。

他们忌讳落地,不会轻易让自己沾上地面的土,所以人死了之后都是在树上垒一座不开口的鸟巢,将其“树葬”。

他们先选好“树坟”,找一个枝杈铺上一层泥,再铺上一层树枝,然后再糊上一层泥,如此里外封上三层之后开始把死人放在上面,再筑一座鸟巢,把人立着固定在中间,将四周封严不留出口。

这样的坟墓可以支撑数十年之久,等到风化的时候,尸骨早已被腐朽殆尽,正好可以把“墓地”腾出来。

羽民国的主业是养殖业,他们在山上的空地或者洞穴开辟饲养场,养以夕火为主的各种虫子,四周围上栅栏,等到虫子长到四五斤的时候,就可以出栏宰杀了。

羽民国没有任何机械,交通和传递信息都是依靠邮递员和运输队。

他们每人背着一个大包,到大树上的驿站装好邮件和信件,按照树木的编号送到相应的地方。

如果是大件或者货物较多就会成群结队出行。

因此,羽民国常常与鸟群发生冲突,双方都不肯善罢甘休,就曾经发生过羽民国组织5000多人的军队驱赶霸占在空中对抗的鸟群,最后他们发明了弓箭,才将成千上万的鸟儿打走。

《海外南经》以结匈国为起点,从西南向东南对所经过的地方逐次展开叙述,它位于《南山经》所述地域的南面,大致在今中国的南部,具体位置难以确定。

“海外”中的“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海洋或大海,而是指国土,“海外”就是指古代中国中心区域之外未开化或尚未被人充分了解的极远之地。

白话文:

羽民国位于比翼鸟栖息之地的东南面,这个国家的人都长着长长的脑袋,全身长满羽毛。

一说此国在比翼鸟栖息地的东南面,国中之人都长着长长的脸颊。

注释:

其:指比翼鸟。

颊:脸颊。

羽民国人:

清代,文人骚客眼中的羽人

清·箫云从,在顺治五年(1648年)创作了《离骚国·远游》,其中就有羽人的画像,他人面鸟翼,正张开庞大的翅膀,飞向天空,乍一看还以为是嫦娥奔月。

离骚·羽人

西汉·《飞天的玉羽人》,高7厘米,长8.9厘米,现藏于陕西省咸阳博物馆

这件玉器,羽人骑着极为强壮的马,双手紧握缰绳,人马合一,神情凝视,面朝天空,好似在遨游天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