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树明关闭了聊天群,他觉得示意图这个建议还是很可行的,可当他提起笔,手却顿在了半空中。
纵使他眼前便有一幅真气流转图,但以他仅限火柴棍小人的画画水平,实在不知道怎么下手。何况这又涉及全身的经络和气穴,倘若他有一点画错,又被看的人误读,就有极大的风险导致别人走火入魔。
宋树明叹了口气,放下手里的笔,从身边随手抓起一本书,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法子。
他抓到的是一本《道德经》,随手翻开的那一页上,一句熟悉的话映入他的眼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他忽然想到,《清静经》的开头非常类似,它说的是:“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宋树明的脑中,忽又灵光乍现。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先秦,并没有人知道“道”究竟是什么,而他们的祖师爷老子,用最朴实的文字和凝练的逻辑,想把他所知道的万物运行规律告诉世人。后人会给牛顿发现的规律起名叫“经典力学”,而老子则给他的发现起了个名字——道。
然而,经典力学尚且能把一半大学生挂到树上,遑论大道这样更需要天资和悟性的事物。
因此不管是南华真人庄子,还是其他道家圣贤,他们都是用自己的方式,一遍一遍更加细致地描摹这个规律。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体悟到大道,全真一系用戒律清规的方式,正一一派则用符箓科仪的办法,将本来捉摸不透的大道,变成了可以一步一执行的方法论。
宋树明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面对不熟悉的文言古文,他们语文老师的预习三把斧就是查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一步一步做完,最后上交一张思维导图。
他一拍大腿,这不就是一步一执行的方法论吗,思维导图,怎么就不算图呢?
他飞快打开洪洗象的四千字参同契,又拿出一张纸铺在一旁。他将原本东说一句西说一句的文本打碎重组,以“万物负阴而抱阳”为基础,竟真被他在一炷香的时间里,整理出一张思维导图来。
打完最后一个箭头,宋树明的脑海里响起系统的提示音:
【完成画示意图建议,恭喜你获得技能:提纲挈领,当别人看到你画的示意图,就能以你的提示为纽带,化未知为已知,更快领悟。】
宋树明得意地笑了起来,没想到他也有今天,谁不想当综武世界的罗塞尔·黄涛呢!
他看着自己的导图,和洪洗象自己的注释互相对比印证,又重画了一些不甚清晰的部分。
改了三四个版本之后,他自己颇为满意。这幅图别说拿给俞兴瑞看,就算拿给刚入门的弟子看,也能让他根据提示粗粗摸到黄庭真经的门。
宋树明把改好的图誊抄了五份,将其中一份夹到了参同契里,剩下四份则夹到了道德经里。他抬起头看向窗外,月亮都快要沉下去了。
他走到床边,转转僵硬的脖子,对着空气挥了一千次拳头,最后把完全没有一丝余力的身体拖上了床,转瞬就睡了过去。
次日,宋树明带着两册书和其中的小纸条来到太真宫,却见王重楼和俞兴瑞已经在殿中等待。他向两位师兄问过好,把手中的参同契递给俞兴瑞。
俞兴瑞打开手里的册子,看到一张夹在书页里的纸,纸上画着几个简单的线框,框里写了几行简短的文字,又被不同的箭头连在了一起。
他还是头一次看到这样的图,疑惑问道:“小师弟,这是?”
宋树明解释道:“这个……我管它叫思维导图。俞师兄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新的科仪,沿着这些箭头一步一步看下去就行。”
“思维……导图?”俞兴瑞没有听过这个名字,却已经被这张别出心裁的小图吸引。这张图将艰涩的参同契拆开揉碎,并标注好了前后的顺序,他只将这图完整看了一遍,就有一道闪电从他脑中划过。
他原本就研究过黄庭经和参同契,但总觉得差点意思。宋树明这张图乍看起来稀奇古怪,却一下子把他脑中原来分散的感悟串了起来。
仿佛孩子所绘的线框里,每一个短句都击中了曾经萦绕在俞兴瑞心头的困惑,而每当他有新的想法时,箭头就会适时把他引到下一层境界。
看到最后,俞兴瑞的额角已经渗出了汗珠,他只觉得双手双脚都微微发麻,似有电流沿着脊椎贯穿了他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