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楚王:重瞳逆命 > 第21章 伟人末路 权臣勾结掌帝位

第21章 伟人末路 权臣勾结掌帝位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录了帝王末路时经历的阴谋和背叛:

"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府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棺载韫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

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韫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

嬴政深感病重无望,临终前留下的一份遗诏,却被赵高暗中扣下,秘而不宣。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嬴政写给扶苏的绝笔,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寥寥十二字,其实便是对扶苏的传承。"将大军委任于蒙恬,会归咸阳与我灵枢相会,并将我埋葬。"只可惜为时已晚。

留下这段话时的秦始皇已有预料自己的病情撑不到回归咸阳,便将自己的葬礼托付给扶苏,而这便表示葬礼亦是太子继位的大典。

可令嬴政始料不及的是赵高竟胆大包天到扣留了当今天子的诏书,甚至当赢政病陨后销毁了这封信,若不是李斯的记录后人甚至根本无从知晓。

当时的胡亥、赵高、李斯三人相互勾结,而赵高更是伪造出两份新的遗诏,一封确立胡亥为新帝。

而另一封则交由宣诏的使者发往上郡,而此时心有悸动的扶苏、蒙恬二人却还毫不知情。

皇帝崩而天地哭,赢政生命终结的刹那有种种异象在各地爆发,然而他驾崩的消息却被封锁至仅有赵高三人和三五近臣所知。

只有此时还在赶往吴中与叔父相会的项羽心有所感,他随着体内气运的异动,望向太行山脉的方向,心底产生了一种匪夷所思的悸动。

谁也不能想象如日中天的嬴政会把故事停留在东巡之路上,即便是曾探知到嬴政气运外强中干的项羽,也不敢相信他心头的预感。

而嬴政已逝,盗用天子印玺的赵高更为猖獗,大逆不道地将嬴政的尸身以密闭的箱车运载,宦官则若无其事,一如往昔地奉上膳食。

心怀鬼胎的众人竟带着嬴政的尸身按原有的路线继续巡行,甚至当銮驾途径太行山脉至九原郡时,炎热的气候加快了尸体的腐朽。

赵高、李斯为避免来日嬴政驾崩之事暴露,而匈奴南下越过长城军队难当其缨,就故意做出种种举措威慑匈奴,可见几人尽是无德无能、利欲熏心之辈。

几人甚至选择在车上放上一石鲍鱼以此掩盖无从解释的腐臭之味,用这种方式来蒙蔽与嬴政同行的臣子,让其余诸臣察觉不出什么异样。

但一行人最终还是按耐不住压抑和紧张,不得以通过蒙恬刚刚铸成的军事通道直奔咸阳,这是嬴政第一次走这历史上最早的"国道",也是最后一次。

《秦始皇本纪》:"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李斯列传》:"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

将军蒙恬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胡亥和赵高、李斯三人一起密谋伪造了诏书,遣派使者送到在北面边境戍守的扶苏和蒙恬处。

假诏书斥责扶苏和蒙恬戍边十几年,不但没立战功,相反还屡次上书肆意非议朝政。

种种网罗编织出的罪名看似荒诞不经,却深深击中了扶苏心底对不能回京城陪伴父皇的痛楚,和不受父亲理解的哀怨不解。

而听到诏书中说他因当不上太子而耿耿于怀、怨恨不已故赐死,没有理解父皇将自己派遣到边疆深意的扶苏更是被怨艾之情影响了思考。

所以听了胡亥、赵高等人撰写的诛心之言的扶苏已了无生趣,对赐剑自刎一事也没有什么抗拒心理,便打算按诏执行,自我了断。

蒙恬对于不劝说扶苏的行为就是对皇帝不忠的这一说辞感到不解,在扶苏听了诏书,流着泪想要自尽时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