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势一立,军营内不说令行禁止,至少每个人在面对严酷的训练时减少了抱怨而多了持之以恒,因为项羽与他们同练同住同行。
言传不如身教,项羽处处以身作则的行为深深打动了这些新兵,他们在看到项羽全然不舍弃任何一个锤炼筋骨的机会时,无不为之触动。
他们在疾行操练爆发力时,项羽身披厚重的全身铠与之齐头并进;他们推举重石,项羽则挥动千钧铜鼎;他们跋涉磨砺体魄,项羽则奔跑于间隔甚远的木桩之上……
种种的一切每个人都看在眼里,即便在桀骜不驯的兵痞也对项羽心存敬意,每当项羽纠正其动作时,丝毫不敢出言辩驳。
项梁也是强压内心对项羽的不忍才不制止他堪称疯狂的锻炼方法,本想和他一起坚持却尝试输出根本难以效仿,只得作罢。
项梁之后倒是给项羽的伙食中更添加不少滋补之物,机缘巧合下也是助推了项羽的二度淬体的进程,让项羽得以投入更多精力在军阵操练上。
而在习练阵势之前,娴熟掌握兵戈合击之技既是重中之重,春秋战国时期剑是很主要的作战器具,但项羽则力主部下皆以枪作战。
"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谚语广为流传,何解?前者指兵刃越长,攻击范围和破坏力也就相应的大,而后者指凶器越短,越是在贴身搏击中暗藏杀机。
《惊魂夺魄》中有云者:"大枪为百兵之祖,一寸长一寸强;虎头钩为百兵之眼,这对兵刃讲求钩、挂、摘、解;单刀为百兵之胆,讲的是一寸短一寸巧。"
项羽选择长枪的原由,不仅是对长枪的领悟于教学有增益,更是因为在军阵拼杀时,长武器的优势会彰显无疑。
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一是长枪的制造工艺相对简单,木制枪杆加金属枪锋便可,是以批量打造;二是兵卒持枪上阵时,我方将先于敌方出手让对方率先减员,这很能提升士气。
至于实际技击演练,项羽让项梁安排的教官只督促众人每日练习数百刺击,和挥枪收枪。疲惫又乏味的重复让士兵苦不堪言。
受到这种反馈之后,项羽只是号令士兵集合,让以为项羽会勃然大怒的裨将有些不解,毕竟终日有项羽陪伴训练,这些士兵居然还有怨言,连他都对他们不满了。
当士卒集结完毕,项羽的话让裨将惊讶又钦佩:"诸位,吾听闻很多人对枯燥的练枪不满,可曾属实?"
几乎士卒都心生愧疚,没想到自己等人对演练的不满会传达到项羽那里,片刻后只有稀稀落落的声音硬着头皮咬牙称是。
没有什么雷霆震怒,项羽语气依旧平和:"这可以理解,但我希望你们真的,两军交战一瞬染血,繁琐的招式花哨而毫无意义,顷刻毙敌才是保全自己。"
诸将这才幡然醒悟,千锤百炼的一刺一挥一收铭刻入骨髓之中才是能连战连捷的要义,任何精妙的招数在军阵中都无从发挥。
看到台下鸦雀无声,项羽知其有所明悟欣慰道:"不日举办一场比斗,以木杆沾白灰对战,胜者将提拔军阶。"而
后又点出曾经一战中表现出色的几人。项羽离开后,众人皆是情绪激昂,有人是对项羽关注自己感到荣幸,也有人是看到升迁和光宗耀祖的机会而兴奋,此后的训练更是拼命。
一月时间在热血挥洒中转瞬即逝,比斗如期进行,诸将身着黑衣,木杆前段裹上白灰,在技击过程中率先使对方身上沾染白色者优胜。
众人两两进行切磋,比试进行了整整五日,而气氛却始终热烈,每时每刻都能在营地里听到对搏击细节和胜负的讨论。
连项梁都不能免俗,总是拉着项羽探讨技法的关窍之处,对此次比武兴致缺缺的项羽只好教给叔父一门枪法,总算是让项梁转移了激情。
五日后,比武结果出来了,因使用的赛制是随机比斗败者淘汰制,故三胜者为伍长,六胜者为什长,九胜者为屯长,十二胜者为百将。
项羽沿用了秦朝的军阶来治军,伍长便是负责管理五人,什长就是十人头目,屯则是五十人的长官,百将会是一百人的掌管者。
军阶制度不仅关乎粮饷的多寡,也是军权的象征,让有能者居之才能服众,所以并不是胜者立刻就职,而是给予败者一次向上挑战的机会。
能者上庸者下,才能让军队拥有更强的凝聚力,一个人战而胜之后则再次获得一次挑战机会,若挑战失败便不得再挑战且失去下次比斗的机会。
因为洞察力也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