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下午,黄石公开始纠正项羽拳桩中的错漏之处,并详细讲解其中的关窍:
豹拳桩:
两腿分立,间距略宽于肩,双脚平直,五趾抓地,如松生根,若磐石之固。
膝微屈,身体微下沉。百会上顶,观想"登高望远,凭虚御风",自百会穴至会阴再至涌泉,联其中点为一垂线,眼观鼻鼻观心。
双肩下塌,双臂开合,攥拳,屈肘分向两侧,手心向前五指分开。意在指尖,抓合间配合吐纳,"抓吞松吐", 徐徐四十九次吐息后敛息入体,平复气机。抓时目光注视眼前虚空,并以手指带动全身筋骨肌肉。
最后平复气机时,双臂垂于体侧,待体内灵气和缓再重复此前动作,循环往复逐渐延长吐息的时长,由急至缓再由缓至急后劲气便可通达指尖。
《青囊书》有云:"爪为筋之余,且十二经络尽从指尖始。练豹拳桩时,意在指尖,气随之亦集中于指尖,随吐纳而张弛,气行筋络而入肝。
"肝为罢极之本",肝得以淬炼,肝能养精,练精化气,气能通神,待豹拳桩练至"登堂入室"后,可练虎拳桩。
虎拳桩:
即是在豹拳桩小成的基础上,辅以"目击之法",观想不平之事。
心猿忿怒,义愤填膺,则肝火上涌。情绪激荡间凝视前方,带有虎啸山林之威,五指张开如抓物,意中要有虎爪之利。背筋松开,指尖覆有一层罡气。
站桩时,肩胛骨放松,随手指的抓握带动双臂,脚下随上肢起承转合,意念中也添一分张弛。
脊椎如龙随指尖的发力而起伏,发劲时呼喝有声,筋骨震荡有金铁爆鸣之音似刀剑相击。
待身后浮现猛虎人立而起的虚影,便是抵达了"登堂入室"之火候,此时举手投足间有虎威加持,威势无匹,之后便可着手演练鹤拳之桩。
鹤拳桩:
身体笔直如枪,重心移至右腿。以腰带腿,提膝轻身,足踝下垂。使百会穴、会阴穴和左涌泉穴在一条垂线上。
形如鹤立,神态安闲。有诗句辅以观想: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将心中杂念尽数消泯于无形,仅存悠然之意后,便可以由静转动:
左脚以膝为轴心,用腰腿力量踢出。站立时纳气入体脉,意在足小趾,踢出一瞬吐出浊气如白色匹练; 松腹,右脚自然垂落,而左腿岿然不动。
小腿像钟摆起落,鼻息也随之往复,至瞬息能踢击十数次,而吐纳间腿部甩动百次以上便已渐入佳境,待左腿麻木不堪,便换至右腿,如是重复相同的次数即可。
练鹤拳桩需如仙鹤似青莲,心境如古井不波才能体会其中真意。提腿举手吸腹后,气必然注入肾俞、命门,从而强肾。
按《黄帝内经》说法:肾为藏精之府,故内壮肾气就是练精。另一方踢腿时意在小足趾,而足小趾通于膀经,膀胱与肾一阳一阴,互为表里。
强肾练精便是是鹤形拳桩练精气的的奥义之所在,精气充裕,则人不会萎靡,可行龙拳桩。
龙拳桩:
正立如松柏,左脚大步横跨,屈左膝,右腿蹬直,武术中称为扑式。
两脚平直,五趾抓地,感受地脉中涌动的厚重。身躯自左向右倾斜,重心置于左腿,而脊柱挺立如长枪不折。
百会灵力聚顶,右手拧臂翻掌,做击天之势,右腿顷力蹬出,身形舒展,左肩于膝辅成,左掌空击。
扭转脊柱如'龙巡大地'而不弯曲,仰面远望无尽远之青天,而目光与天地之气相接,绵长而久远地吐沉纳清。
须臾,收右腿,重正身形而不移重心,右脚虚步点于地,双手迅速收回,于胸呈穿花之态。
然后右腿随即迈出,屈右膝,左腿蹬直,以百会领头,舒颈而倾身展体。
同时,两臀和头如斜线,松肩伸臂、翻腕展掌,右臂尽力前探,五指分出透劲,虎口冲天,左手尽力沿体侧拧臂倒伸,翻掌朝天。
接着,右手回护左肋,手心向外。扭转身躯,仰躺于晴天白云之下,极目远眺,与远天清阳之气相接,而眸光内蕴。
项羽因双瞳神异之故,与龙拳相性极契合,行此拳从中大获裨益,温养出中流砥柱的气韵。
龙拳桩第一要领是将全身各处条筋膜关节都伸展至舒活无碍。
《拳纲》有云:"关节是'神气游形之室'。"关节僵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