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刑警里面是有许多分化的,比如专门调查和研究痕迹的,就叫做痕迹检查员,专门解剖尸体的就叫做公安法医,那么专门做物质分析,理化生物检验的该叫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检验员。
我并不是个好的检验员,甚至,我不是一个好学生,但是靠着中学时期那点可怜的学识,我还勉勉强强能够进行检验的,在加上我随身携带小型检验装置,有时候自己还真有点检验员的感觉……
由于时间有限,我带着样本快速回到民宿,连接上机器后,立马开始了分离和成分检验,趁着这个功夫,我看了看鲁法,看样子小家伙已经退烧了,这好极,起码不用糟那么多罪了,我可知道那种发烧不停的感觉,那是一种头晕到飘飘然的感觉,睡不着,而且头还巨疼无比,有时候还会呕吐……不过以上所说只是在高烧四十度左右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来……
总归一句话,鲁法这家伙总算是退烧了,也算是给我减轻了烦恼,我刚坐到椅子上准备歇会脑子,就听到旁边的分离机发出“滴——”的一声,看来已经把死者胃里的东西分离出来了啊!
我拿出那根装有样品的试管,只见上面漂浮着一层薄薄的透明液体。
“看来这就是毒死死者的原因了!”想到这里,我拿出一次性试管,小心翼翼地将试管伸了进去,随着试管一收一吸,那透明的液体很快被提取了出来,由于还不知道这是什么物质,我只能带上口罩和手套,一点一点将其进行化验,但是最后得出的结果却让人有点惊讶:
是亚铁氰化钾!众所周知,学过化学的都知道铁分为两种,一种叫铁,一种叫亚铁,其中的分辨方法就是化合价,铁的化合价为三,而亚铁的化合价为二,除此这外,在外观上没有任何区别,而亚铁氰化钾则是一种无机化合物,我们所熟知的食品添加剂里就有少量的它。
而且亚铁氰化钾又被称为硫氰铁酸钾,也俗称血黄盐,因为它会呈现淡黄色的晶体,而它也能与稀硫酸加热生成氢氰酸、硫酸亚铁和硫酸钾,与浓硫酸加热生成硫酸亚铁、硫酸铵、硫酸钾,并放出一氧化碳。
而又因为其具有抗结性能,可用于防止细粉、结晶性食品板结。例如,食盐长久堆放易发生板结,加入亚铁氰化钾后食盐的正六面体结晶转变为星状结晶,从而不易发生结块,所以它也会少量加在食盐里。
我们都知道,盐吃多了会中毒,同理,这种物质不仅限于食盐,现在市面上甚至能够买到成桶批发的亚铁氰化钾,所以我怀疑凶手极有可能是在死者生前时给她的菜里,水里下过亚铁氰化钾,因为当亚铁氰化钾与大量食盐融合时,就会产生剧毒,所以这次推理出来凶手的作案基本原理十分简单。
但是,凶手又是如何将其亚铁氰化钾放入饭菜和水中的呢?要知道饭菜里基本上是不可能了,因为这种东西如果是当时放的,基本上是呈现黄色,必须得等过一段时间挥发后才会出现效果,而且据推测死者死亡时间超过十个小时,但是绝不是二十个小时,相当于死者死亡时间大概在晚上七至九点左右。
农村人吃饭时间较早,大多五点多就吃完饭了,七至九点不可能有人在吃饭,也就是说在菜里放毒这个想法彻底past掉了,剩下的就是在水里下毒这一条路。
但是有点常识的事的人都知道,谁会傻到主动喝盐水呢?这不是脑子有病吗?越喝越渴……
面对如此离谱且不现实的推测,我也只能选择相信,并且继续查下去,毕竟某本小说中的主人公曾说过:“当一切可能被排除时,哪怕剩下的在不可能,那也是可能的。”目前我就是这么一个状况,唯二的两个可能性已经排除了一个,那剩下的一个就算在不可能也一定是可能的。
想到这里,我把曾经在侦探小说里看过的一些下毒手法都罗列了出来,一一贴到墙上,开始逐一筛选较为合理的一个选项。
“利用吊灯的电线下毒……不行,动物下毒应该也是不可能的,混合物下毒的话……也不行,必须需要凶手与受害者在同一时间,这不合理……”
贴到墙上的便签被我一张一张撕下来,很快,就露出了最后一张写着“因为两种本来无毒的物质隔开放置,当条件一定时才会混合”的 便签。
我仔细看了看那张便签,刚准备撕下来就突然感觉,这似乎就是那不可能中的可能,是的,原本少量的盐和亚铁氰化钾是没有毒性的,但是当二者混合时就会发出剧毒,也就是说凶手很有可能在水中浸泡了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盐或亚铁氰化钾慢慢泄露,最终导致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