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不是吧,生怕露馅的我竟然成了一品辅臣? > 第17章 皇令

第17章 皇令

说起莫皇令的来源,倒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大约在一百多年前,一年一度的莫国庆典活动上,时任畿中道何阳州知州的张松曾犯下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错误——当着众位官员的面,问他们莫国全国有一共几个道。

按理来讲,在场的人都是一方父母官,这种基本中的基本问题不应该有人回答不上来才对。

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场竟然有数十人不知道此事。

这,令当时的莫皇温振异常震怒的同时,也使得他思考起一个问题,那就是莫国的官员选拔制度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当时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是以举荐为主,通过当地官员在民间挑选出足智多谋,心思缜密的人,并向上一级举荐,待完成一共三期考核后,就可正式上任地方官了。

这就是典型的察举制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弊大于利。

温振对这种所谓的察举制度的不满显而易见,而正巧当时朝堂上掌管人才选拔的大臣提出了一个特殊的想法:成立专门用于培养官员的学校,用于培养人才。

这种想法,无疑是非常前卫,非常具有创造力的。

温振吸取了这位大臣的建议,在全国各道的道城都成立了名为“官塾”的学校,用于为莫国朝堂培养相对应的人才。

不过,温振与那位大臣的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谁人能够进入这所“学校”学习。

察举制之所以存在弊端的原因,就是因为举荐官员上的不透明。

尤其是那些富商的孩子,通过所谓“献金”的方式,几乎百分比可以获得提名,再加上其父辈的关系,所谓的考核也仅仅局限于形式。

这样一来,无论是寒门子弟,还是远不如寒门子弟的人,他们的上升道路就被堵死,除了种地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

此等问题届时还引发过一阵阵骚乱。

好在温振是一位非常具有实力的君主,他敏锐地洞察到了当下官塾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地对其进行了改良。

考试!

与之前夫子们所阅读的“之乎者也”不同,官塾考试的难度除了莫国的基本信息之外,还着重注意考察考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曾经有这样一个问题——倘若当地突然爆发了瘟疫,男女老少纷纷无力倒地,作为当地的主政官员,应该如何是好?

单单留心于死记硬背的考生们在此次考试中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的优秀学子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官塾学习,并走上了为官的道路。

而这一届学子中,最为著名的学子莫过于长孙战,他在家庭毫无背景的情况下一路步步高升,成功做到了右方丞相一职,可谓是位极人臣。

官塾考试制度的成功极大程度上将莫国逐渐失控的人才选拔制度拉回了正轨,其选拔出来一批优秀的学子也成为了国家的人才储备,为莫国历史上的“和兴之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温振的三子温同登基以来,发现事情有些不太一样。

官塾考试制度的确为莫国的人才选拔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温振无疑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结党营私。

按当时的规定,进入官塾的学子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起度过不下两年的长久时光,这就为一些善于拉关系,搞小圈子的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不过,这并不是重点,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步步高升,也不是所有关系要好的人都能进入朝廷。

而要命的是结束学业后,这些在两年中立下深刻“友谊”的人们会在一个道,甚至一个州为官。

这点就太要命了,甚至出现一个州的六位知县都出自于一个派系的情况。

这些人通过莫国朝廷赋予他们手中的权利,成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圈子,其目的非常简单,步步高升,一路直冲朝廷。

而当时的朝廷,基本上被这些人所把持。

慢慢的。民间将他们成为官塾派,或者“和兴之治”的蛀虫。

温同是一位年轻气盛的君主,他不满足与躺在父辈“和兴之治”的功劳簿上一天天自娱自乐,而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学识与见解作出一番成就,来实现心中的宏伟抱负。

如此一来,温同与这些官塾派的大臣们无疑是势同水火,势不两立。

据史料记载,温同在刚刚登基的一年之内曾经下达了五六十道皇令,而真真正正所推行下去的竟然连一般都不到,可谓是微乎其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