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207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对曹操来说,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以及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曹操决定冒其军事生涯最大一次险——远征乌桓。时值雨季,道路积水,随行众将劝说退兵,来年再战,被曹操断然拒绝。曹操知道袁氏势力在北方根深蒂固,若给其喘息的机会,后患无穷,于是兵行险着,选择走一条断绝已久的险道直趋乌桓老巢柳城。随后,曹军在白狼山之战中,临阵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大获全胜,最终攻破了三郡乌桓,彻底肃清了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此时,距曹操在陈留起兵已经过去了十八年,期间,他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差点命丧董卓大将徐荣之手,遭受生涯首次惨败。随后,在袁绍的支持下,他得以重整旗鼓,加入逐鹿中原之战,并笑到最后,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豫州、司隶的部分地盘。
为了争夺北方的控制权,袁绍和曹操这两个北方最大的军阀不可避免地展开面对面对决——官渡之战爆发。曹操在谋士郭嘉等人的帮助下先败后胜,以弱胜强笑到了最后。
袁绍被昔日的小弟击败,咽不下这口气,吐血病复发,最终积郁病死。不久,曹操为了消灭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攻破三郡乌桓,一统北方。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他深感时光飞逝,但一统天下的使命尚未完成,前进的脚步还不能停下,要加倍努力才行。于是,回到许都后,他立即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竖年,挥军南下,将战火烧向荆州。
虎倨荆州的刘表兵强马壮,官渡之战前实力与曹操不相伯仲,本是逐鹿中原强有力的竞争者,但他采取孤立自保的策略,在诸侯争战过程中始终中立。在官渡之战,以及曹操北伐乌桓的过程中,他拒绝趁虚北伐许都,选择坐观成败,错失了击败曹操、一统中原的良机。
刘表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他不乘人之危偷袭曹操,曹操也会投桃报李,不会对荆州用兵,因此不加防备。没想到曹操不讲武德,统一北方后马上就对荆州下手,刘表猝不及防又悔又惧,在病床上活活吓死。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益州,有一个人也在密切关注着荆州发生的一切,他,就是益州牧刘璋。刘璋虽然才非人雄,但是,他的战略视野似乎强于刘表,他知道一旦曹操拿下荆州,获得入蜀通道,那么,益州将成为他下一个目标,他可不想成为下一个刘表,马上派别驾张松赶赴荆州,拜见曹操。
然而,张松在荆州却碰了一鼻子灰。曹操不待见张松,对他的到访进行了冷处理,更是打破惯例,不给张松封赏。张松非常恼火,回到益州后,力劝刘璋放弃曹操,改为结交同为汉室宗亲的刘备。
那么,志于一统天下的曹操,明知张松是为刘璋归顺之事而来,正是不费一兵一卒拿下益州的好机会,为何还不待见张松,难道他不想一统天下?
对于这个问题,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认为,张松面相丑陋,而且出言不逊,是曹操讨厌他的原因。但是,这一说法并不能服众,首先,张松是代表刘璋而来,以曹操的地位,不可能与一位使者较劲,这不合常理;其次,张松深得刘璋的信任,被誉为“州之股肱”,这样的人怎么会在外交场合出言不逊呢?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据史书记载,张松只是“短小精悍”而已,没有证据表明他很丑。如果他真的很丑,刘璋怎么可能派他当使者呢?
所以,曹操不待见张松,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张松既丑且狂,而是另有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可以让曹操在外交场合失态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一切要从张松的哥哥张肃送兵说起。
早在张松出使之前,刘璋就已经派张松的哥哥张肃将三百精锐的叟兵,以及数量不等的杂御物送给了曹操。刘璋这么做是有目的的,那就是既为稍后张松的出使铺路,同时也是为之前拒绝到朝中任职一事,向曹操赔礼道歉。
原来,在张肃送兵给曹操之前,即曹操决定南征荆州的时候,刘璋就已经派使者向曹操致敬,表达了归顺之意。曹操对此将信将疑,因为在此之前,曹操就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五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并征召刘璋到朝中为卿,然而,刘璋公然抗旨拒绝入朝,选择继续留在成都,这让曹操很恼火。
为了确认刘璋是真心实意归顺,还是虚晃一枪的缓兵之计,曹操决定将计就计,将皮球踢回给刘璋,加封刘璋为振威将军,同时封其兄刘瑁为平寇将军。
曹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