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使在开阳城传下《灵兰秘典》后便在开阳城之上静坐,等待众人参悟。
三月后。
未使:“如今三月已过,想来诸位皆以有所收获。”
“若是有无收获者,便先行退去吧,汝之天赋非此道也。”
“另寻他道方为是也。”
“那么何为医呢?”
“医者治病救命者也,故医道治病救命之道也。”
“所以凡是能治病救命之术皆可以此入医道。”
“《黄帝内经》大家都知道主要部分是由东汉一群顶级医道之人所共作。”
“而后历经祖星各代黄老医家增补完成,那么其中所阐述的道,便不是一个人的道,而是一群人的道。”
“那么这便是一群人的传承,既然是一群人的传承,那么总有适合自己的。祝诸位可以从此书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医道。”
“既是传道自然不会只说这些,接下来在说说我眼中的医道。”
“我曾游历至一方奇特世界,他们将医道分为中医西医,可在我看来着实可笑。”
“他们所谓的西医不过是残缺中医的另类发展,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当诸位看下去就明白了。
接着说后来经过时间发展出现了中西医结合。”
“而所谓中西医结合于我看来不过是偷换概念比如说中药西化,却是无人将西药中用。”
“但是呢,于医道下属分支中的药道而言,万物皆可入药,如一片叶子、一颗杂草、一朵野花、一粒灰尘,乃至时间、空间、季节、地域,甚至有药名为人中黄,人中白,这些都可入药,何况西药本身就是药,而中药本身就有着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各种剂型,而中药西化可不就是偷换概念吗?”
“举个例子来说,《内经》云∶春伤于风。谓当春厥阴行令,风木司权之候,伤乎风也。夫风邪之为病,有轻重之分焉,轻则曰冒,重则曰伤,又重则曰中。如寒热有汗,是风伤卫分,名曰伤风病也;鼻塞咳嗽,是风冒于表,名曰冒风病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风中于里,名曰中风病也,当分轻重浅深而治之。且风为六气之领袖,能统诸气,如当春尚有余寒,则风中遂夹寒气,有感之者是为风寒;其或天气暴热,则风中遂夹热气,有感之者是为风热;其或春雨连绵,地中潮湿上泛,则风中遂夹湿气,有感之者是为风湿;倘春应温而反寒,非其时而有其气,有患寒热如伤寒者,是为寒疫。此七者皆春令所伤之新邪,感之即病,与不即病之伏气,相去天渊,当细辨之。”
“一般来说春伤于风,常用之法有解肌散表法、微辛轻解法、顺气搜风法、活血祛风法、宣窍导痰法、两解太阳法,但若是以时间、空间,季节、地域为药则不同,例如寒霜城之人偶感风寒只需去天火城待上一日便可治愈。”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不过此法运用不当反会贻误病情,切记切记‘”
“医道、医道,那么什么是医道呢,是丹道?是药道?是蛊道?是祝由之道?是针灸之道?还是推拿之道?”
“是也不是,为什么这说呢?”
“它们是,因为它们所运用的都是同样的道理只是方法各不相同。”
“它们不是,因为它们又都是独立的道。”
“它们与医道就如同阴阳一般,修医道者丹道、药道、蛊道、祝由之道、针灸之道、推拿之道必会其一也,同样修丹道、药道、蛊道、祝由之道、针灸之道、推拿道之道者亦必会医道也,归其根本医道、丹道、药道、蛊道、祝由之道、针灸之道、推拿之道治病救人所运用的都是气,让气在人的体内正常流转避免气在人体停滞失衡。虽是殊途但是同归。”
……
数年时间一晃而过
“如今医道已传,尔等切记一句话,但愿世间无疾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莫要再让此间有医不可就。”
“不然我的心血就白费了。”
未使看着下方的人群,不由得露出缅怀,想起自己上一次在风露城时的的传道,只是当时自己还只是个凡人,而也正是那次传道让自己踏入了修行。
依稀记得那天端坐于风露城广场,夕阳照射在我的脸庞,啊,那是我逝去的青春啊。
正在他回忆之时,只听下方突有人高呼:“敢问前辈可是千年前的洪景天洪前辈?”
未使:“洪景天已经死了,从你们医道不在纯粹时就已经死了,”
“现在有的是未使,混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