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们见族长这么说,心里也赞成,毕竟皇帝免了五年的税。明硕国的税很重,十税一,就拿今年来说,小麦收了九万担,光交税就要九千担。
和玉自然明白族长和长老所想,一咬牙,不要钱,就不要钱,就当做慈善了。“既然族长伯伯和长老都这么说了,和玉也不会疼惜这点棉花,族人那里还要三位长辈去好好说说。玉儿现在就起程去燕平城,和两位义父商量一下到底如何操作。”和玉得到了族人的底线,便去和王知州,杨师爷商量。一路风尘赶到燕平城,和玉拿出圣旨,给两位义父看看。这皇帝的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好,连王知州也没有听到风声。趁没人的时候,周澈看着和玉焦急的模样,心中不忍,感觉这件事不是很重要,透漏一点应该没问题。“和玉姑娘,去年你给我们兄弟们得做得冬衣,周澈送了一套给皇上。皇上可能看重这棉花的好处,所以才向和玉姑娘开的口。”周澈脸有点红,虽和玉姑娘也知道自己是皇上派过明明数量够的,到后道,没有继续往下面追究,毕竟周澈也是为了帮自己,没必要把气氛搞得太僵。王知州,杨师爷,两人想了一会,说道:“玉儿,要不我们写信给皇上,询问到底怎么处置这些棉花。对了这些棉花还要多长时间能够全部收好?”“义父,还要半个月到二十天能把田里的棉花全部收完,但要是棉花脱棉籽,这估计要长一点。好在好师傅研究出新的脱棉籽机,速度很快,前几天,玉儿已经试过了。”和玉如实回答,等着王知州,杨师爷给自己出主意。“皇上醉翁之意不在酒,难道是想对西部用兵?”杨师爷猜测道。“除了圣旨,皇上有没有带什么话?”王知州问道。“什么也没说,所以玉儿才摸不准皇上到底是在想什么?”和玉焦急问道,皇帝也太不地道,一个圣旨下来,都不知道到底想做什么.王知州拿起圣旨再看,和玉心里很是怀疑,能看出个花儿道:“玉儿,那就写封信,呈给皇上,询问皇上到底是想怎么操作。我们在这边瞎猜,也不是办法,万一没有揣摩到圣意,那就是天大的罪过。”杨师爷也这样认为,附和王知州的建议。和玉把族人免费提供皇家棉花,也写在了信上,本已经厚厚的信封,更显得臃肿。和玉把信交给周澈,说道:“周澈,麻烦你了,把这封信以最快速度送到皇上手里。眼看着秋天快要过去,冬天来了,皇上想给戍边士兵保暖的衣物,那宜早不宜迟,毕竟不是做三两件。,而是数千件,甚至数万件。”周澈虽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同为练武之人,知道作为士兵的苦,所以听了和玉的话,二话不说,拿着信就交给外面的一个侍卫,八百里加急,送往京都。把信送出去,和玉心里面踏实了,好吃好睡,不像前几天坐立不安。现在想通了,你皇帝不急,自己一个小孤女急什么。因为家里面忙,正在收割庄稼,所以给王知州,杨师爷带来了,田里面出产的东西。乐得两个人,忘了刚才的局促,反正身正不怕影子歪,没做什么上对不起朝廷,先对不起百姓的事情,有什么好怕的。三百零一章棉花事件夏天在忙忙碌碌中过去了,放眼望去,田里面硕果累累。黄瓜,番茄,四季豆,长豆角也快罢园了。和玉让认拣那种粗壮的,留在秧子上面,任期自然成熟,变黄,最后干枯,最后才摘下来准备留种子。今年非常畅销,所以和玉趁着还没有推广开来,明年多种一点,留了很多种子。花生今年种植的,和玉一粒也没有卖掉,全部当做种子。不过和玉给族人一家送了一点,尝尝鲜。最让和玉高兴的就是棉花的收获。去年的棉籽,一粒都没有被扔掉,所以今年种了大约五十亩。每天一些****都会把摘好的棉铃集中起来,暴晒,这样可以很容易的就剥掉上面的干壳。地上的棉花团,由紧实,变得松软,蓬蓬松松一团,像天上的云彩。和玉看着一团团的棉花,比去年的长得还好,指望今年,通过棉花,大赚一笔。李浩照旧接到李老太太的交代,要把这边的棉花收购起来,谁知刚订好契约没两天,皇帝的圣旨过来了。传旨的是一位白白胖胖的郑公公,看周澈的态度,这郑公公的来头不小。圣旨洋洋洒洒,这位郑公公读了好一会儿。和玉听了大概,意思就是戍边的将士,多在苦寒之地,很是辛苦,就算那天气再冷,也要巡逻,站岗。所以期望何氏一族种植的棉花,全部卖给朝廷,给那些冒死为国的士兵做保暖用品。就在和玉猜测这郑公公念了半天,会不会口渴的,郑公公合上了圣旨。和玉恭敬把圣旨接过来,做模做样的磕了几个头谢恩。因为之前也接过圣旨,但是具体好像忘了,象征性的多磕头错不了。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