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深明大义 忠良孝子卫国戍边”的锦旗,也有小朋友拿零花钱让父母找人制作的“功臣之家 英雄之家”牌匾……
肖思远牺牲了,他的精神,却从未离开。
延津县地处黄河故道区。历史上曾是风起沙飞、沼泽遍野之地。如今,却是“豫北粮仓”。龙王庙村,距延津县城约30分钟车程,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河南平原村庄。
9月21日中午,刘利霞在自家小院门口,摘从地里拔回来的花生。澎湃新闻注意到,虽然房屋仍是刘利霞和丈夫二三十年前结婚时的旧式平房,但房屋、小院收拾得很利落。
肖思远就是在这个小院长大的。作为家族里的“长子长孙”,肖思远被寄予厚望。他的名字,是家族里念过大学的三位祖父起的,取自诗经《载驰》里的“视而不臧,我思不远”。《载驰》,写的正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为救助故国,奔走呼号的故事。
小院里,停着肖思远给父亲买的车。这是他2019年10月用攒下来的8万元工资买的。
2019年2月26日,参军两年半后,肖思远第一次回家探亲。那时,他就张罗给父亲买辆车。
刘利霞回忆说,当时,和参军前的白嫩相比,儿子黑了不少,脸上起了痘,甚至有了皱纹,头发都少了。不过,儿子脸上的青涩、迷茫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坚毅和自信。肖胜松说,刚回家时,儿子穿的便服,坐下没一会,就换上军装,在院里给奶奶和他们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帅气十足。
肖思远最早向肖胜松表露“军营梦”,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当时,只有12岁的肖思远看到电视上滚动播出的子弟兵驰援抢险的新闻,眼里带着渴望说,“爸,我也想当兵。”
读延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快毕业时,肖思远曾找到班主任朱永刚:“朱老师,我想去当兵。”却被朱永刚拦下了。朱永刚对澎湃新闻说,他劝肖思远说,参军是光荣的,但职专生知识面和视野太窄,部队更需要高素质人才。他劝肖思远先读大学,有了一技之长再参军,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肖思远接受了朱永刚的建议。朱永刚介绍,延津县职专是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每年新生入校时,都要严格军训。军训时,肖思远总是一板一眼。有次晚上紧急集合考验,他也是第一个到。
读大学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时,肖思远更是在军训中获得全班只有两个的“军训优秀学员”称号。
肖思远的发小回忆,读书时,他们就爱看打仗、军营题材的影视剧,比如士兵突击。他和另一位没读大学的发小,在肖思远参军前,曾参加征兵,分别因体重超标和近视,没被选上。后来得到消息,读大学的肖思远报名参了军。“我就知道,他没放下心里的梦。”
肖思远大二时,学校为入伍的事专门开班会宣讲,肖思远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2016年9月9日,肖胜松和刘利霞送肖思远参军报到。在延津县人民武装部门前,肖胜松和穿着迷彩服、戴着大红花的肖思远,合了一张影。然后,肖胜松和刘利霞开车将肖思远送到郑州中牟。次日7时坐大巴出发时,看着窗玻璃里的儿子,肖胜松红了眼睛。肖思远也忍不住流了泪。
到部队后,肖思远寄回第一封家书:“两年后无论是留队还是退伍,都能回家一次,到时候会让父母看到一个全新的我。我会在这里努力,为家里争光。”
肖思远驻守的喀喇昆仑山脉,是世界第二高山脉。那里每年冰雪期长达10个月,全年有300多天在刮风,空气中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50%,紫外线却强出50%。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昼夜最大温差近40摄氏度。浩瀚的西部边陲,壮美而艰苦,肖思远却从未抱怨过,反而很满足。
每次和父母、朋友、老师电话,谈到当地生活、和战友的故事,他都笑得特别开心。
2020年5月7日,是肖思远最后一次和父母联系。在微信里,肖思远先给父亲转账1万元,后给母亲发了520元的红包。参军后,每个月的工资,肖思远总是只留一点,剩下的都打给父母。在微信里,得知肖思远要进山(没有信号),肖胜松交待“别让我担心,好儿子”。他直接表达一个农村父亲对儿子的爱:“(你)大了,以后路还长,几个月(没法联系),那还(能)不想你呀。”
这次联系后,每到星期日,刘利霞都给肖思远微信留言:“快乐每一天儿子”、“又到星期天了,快乐健康”、“星期天快乐”、“又一个星期了儿子,好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