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局长回去的时候带上了陈景澄做的那张卷子。
回到市里的第一时间就找人重新批改。
没有任何问题,还是150分。
王局长也曾怀疑过陈景澄是背了答案再默写出来的。
但这个想法很快就被自己否定了。
自己去学校是没有任何通知,突然到访的,莫校长不可能提前知道,并做好准备。
而他出去叫陈景澄时间太短,只有十多分钟。
如果四岁的陈景澄能在十多分钟背完一套初中数学试卷,那么从某个方面讲,他也是天才。
记忆的天才!
这件事就这么渐渐的平息了下去,校园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不久后,陈兆生出了趟远门。
他先是去省会蓉城找了个艺术专业的老师,为自己即将生产的饮料设计了个包装。
又请某个饮料生产厂帮忙生产了几箱样品。
随后带着这些样品去了京城。
陈兆生不在的这段时间,饮料厂的工程建设已经到了收尾阶段。
一张红底黑字的招聘广告出现在了小镇的信息公示栏上。
“秦巴南海食品饮料厂招工人,人数150人,年龄要求18-50,性别不限,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
“每月休息4天,待遇300一个月,三班倒,每班8个小时,包吃住!”
“有意者请到花丛镇38号处应聘!”
招聘广告上的内容像是一阵飓风一样扫过小镇,掀起了轩然大波。
如果一个公司在30年后开300元的月薪,绝对能被喷上热搜,然后被打上万恶资本家的标签。
但在现在, 300元一个月却是实打实的高工资。
陈兆生辞职前,月工资只有150左右,当地的其他公家人和他工资差不多。
花丛镇吃铁饭碗的,除了公家人,还有两个国营工厂的职工。
一个是生产小家电的,一个是生产汽水的。
不过现在都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几个月都没有发工资了。
三十多岁的牛芳就在国营的小家电厂工作。
家里有一个读小学的儿子,和一个少了一只腿的丈夫。
她老公李天顺在八十年代顶了父亲的岗,进入了小家电厂。
后来在工厂里因为一场生产事故,丢了一只腿。
厂里赔了一笔钱后,又让牛芳去顶了李天顺的岗。
下了岗后,残疾的李天顺只能去街上支个小摊。
帮人补补车胎,打打气,每个月只有不到30元的微薄收入。
家里的主要开支,还是来自于牛芳在厂里的工资。
前些年厂里的效益还不错,工资能按时发放。
加上李天顺摆摊挣的钱,一家人的小日子过的还不错。
但是自从换了厂长后,厂里的效益直线下滑,已经很久没有发工资了。
每次去问,厂长都说:
“快了快了,再坚持坚持!”
这一坚持都快半年了。
家里的积蓄眼看是越来越少,再这样坐吃山空下去。
不出三个月,一家人估计得上街喝西北风了。
今天一上班,就听见工友们在议论秦巴食品饮料厂招人。
300元的工资,让快支撑不下去的牛芳狠狠的心动了。
“小敏,秦巴食品饮料厂300元一个月招人是真的吗?”
小敏是一个20多岁,打扮时尚的年轻小姑娘,几年前顶了父亲的岗进了厂。
“当然是真的,我早上路过镇政府门口的信息栏上看见的。”
“哇,真有这么高就好了,是我们现在的两倍啊!”
小米对于牛芳的话嗤之以鼻,不屑的说道:
“招聘上说是有300,有没有还不一定呢。”
“就算真能拿300一个月,这是一个私人开的厂,说不定几个月就垮掉了。”
“哪比得上我们国营工厂,妥妥的铁饭碗,只要不辞职,能干一辈子。”
“自己不干了,还能让孩子们干,外面的人可羡慕着呢!”
牛芳本来还想去南海食品饮料厂试试,可是听同事小敏这么一说,心里那点想法便烟消云散。
是啊,我可是人人羡慕的国营工厂职工呢,怎么能屈尊去私人工厂呢?
牛芳回到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