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杨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队 > 第一百三十四章 斗争是残酷的! 第四节 该回的时候没回

第一百三十四章 斗争是残酷的! 第四节 该回的时候没回

里拿着的东西都跑丢了。

老乡一看,大怒,喝斥他们一顿,将他们丢下不管,自己一家人走了。此时,大雨如注,他们饥寒交迫,幸好青纱帐起来了,他们一路穿行在庄稼地里,躲避着扫荡的鬼子和伪军。

幸运的是,他们活了下来,有幸能跟着带他们的人一起来到一分区狼牙山根据地。从徐水进满城县便是山地,当他们听见山头上八路军哨兵的一声喝问,高兴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可到家了。再往前走,接近独乐村的时候,远远听见了一分区战线剧社和十分区烽火剧社在一起练声的歌声。

每每看八路军冀中大扫荡的回忆录,发现不光是清苦的农民支持八路军,绝大多数的那些地主富户人家,在八路军居于弱势时也始终坚持和八路军站在一起,不离不弃。

究其原因,抗战期间,富家子弟以爱国大义参加八路军的,不在少数。相反,贫困子弟参加伪军的,也不在少数。因为参加伪军有军饷,可以养家糊口,参加八路军就没有军饷。所以参加伪军是穷人当时谋生的一种手段,并不是他们本质上肯当汉奸。

五一大扫荡中,十分区白洋淀东四十八村一带最有影响的高氏兄弟就坚决支持**,土改后依然如此;雄县小河岗地主士绅王新,在十分区地区变质后仍支持抗日,1943年曾断指一节写血书给十分区抗联主任马健民(杨沫丈夫、老鬼父亲),表示坚决抗日到底。

孤庄头地主刘树英,在地区变质后还一直是八路军的“堡垒户”,多次掩护抗日工作人员;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地主老财门对寄养在他家的八路军干部格外尽心,绝没有中途扔掉不管的事例。

看冀中根据地老干部的回忆录,他们说以前十分区的打仗很死板,总是老一套打法,据村死守,结果损失很大。以后就有了多种打法,比如放进来,打“挑帘战”,走出去,主动拔据点等等。

1942年五一大扫荡,最终造成整个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丢失达两年多,直到1944年12月杨成武被派到冀中,重新恢复冀中抗日根据地。冀中的丢失,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聂老总谈得很全面:“总的来看,这当然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造成的,但是,这同我们一些同志对这次扫荡估计不足、准备不足,也有一定的关系。”

冀中沦陷后,据说朱老总专门听取了冀中沦陷的整个经过,最后朱老总嘟囔了一句,意思是我们应该做的比这更好……(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