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杨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队 > 补充3:叫花子一样的八路是真的吗?

补充3:叫花子一样的八路是真的吗?

“同甘共苦”,嘴上说容易,真正实行起来却不容易。徐德操将平西挺进军等级制吃饭的做法用于一分区,难怪会受到广大一分区干部战士的不满。而且,有一件基本事实不容否认:一分区干部战士中出现的脱队事件,包括电台台长刘长生叛逃事件,几乎都出现在徐德操到达一分区之后。当然干部战士擅自脱队,叛逃到敌伪那边的只是一部分,还有许多人是跑回自己家去,开小差了。脱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活艰苦、长时间吃不饱饭、主力部队缩编、敌伪力量看似强大等等,不能由徐德操来负这个责任。

1944年秋,一分区教导大队改编为冀察军区教导大队,头一次走出一分区驻地。奔赴冀察军区所在的平西根据地涞水县李各庄。小小的一个李各庄。竟然挤住下了一个冀察军区司政机关、一个第十一军分区司政机关(1944年7月。晋察冀军区组建二级军区—冀察军区。所辖第十一军分区,肖文玖任司令员,高鹏先任政治委员,化名张方的张学思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水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辖第七、四十四团)。此外就是担任警卫部队的教导大队(冀察军区警卫连稍晚些时候才组建)。

就像狼牙山一分区被日本鬼子划作“军事区”一样,涞水县李各庄周边都被鬼子划作“无人区”,当地的农家老百姓都被日伪军在两年多前就强制迁走。这是一个基本上看不见老百姓身影的无人村。最初1941年被肖克挺进军占用。1942年以后由十一军分区、1944年秋由冀察军区司令部接收。

山里,天冷得比山外的平原地区要早。再加上长年忍饥挨饿,人们的体质差了,对寒冷的耐受力就差。时近冬日,开赴到李各庄的教导大队因为是新建部队,没有自己的后勤补给部门,因此也就没有自己的物资家底,过冬的棉衣只能靠冀察军区后勤部门来解决。当时的隶属关系刚刚改变,新建立的冀察军区自己也“一穷二白”,要什么没有什么。为了将这近千人的棉衣要到手。教导大队的几个领导人集体出动,大队长晨光、大队政委朱利(几天后被撤换。改为李青川)、副大队长李青川(取代马青山)、政治部主任沈图,还有一些营级干部跟着,先去冀察军区司令部,再去供给部。

当年的冀察军区后勤部,按照八路军的叫法是“供给部”。部长况开田,江西人,一方面军红军干部,以前是二分区供给处长,跟着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一起从二分区过来的。

当时的冀察军区供给部,因为一分区马辉能征善战的二区队驻扎在南城司,提供了有力的屏障,所以冀察军区供给部在南城司北不远的拒马河畔龙门口的上港村和下港村。以后马辉的二区队撤走,冀察军区供给部迁移到距冀察军区司令部很近的六顺村。

听说教导大队来领棉衣,况开田问晨光:你们前一年的棉衣呢?至少还有半数能接着穿吧?不少字

晨光说:我们一分区去年也没有发棉衣。每人只发了两斤羊毛,夏天和秋天共发了两身单军装。要我们把羊毛絮在单军装里当棉衣穿。今年立夏前我们将羊毛扯掉,穿单军装,然后到现在再没发军装。现在立冬了,只有很少的人才有棉衣,不能再拖了。

况开田说:你看我们这几间仓库,唯一的东西就是羊毛。山里出羊毛,不出棉花棉布,我们手里这点边区票,连老百姓自己做的杂色棉衣都收进来了。想去冀中买棉花买布,但这些边区票只能在山里使用,到了冀中人家根本就不要。平西的十一军分区有自己的被服厂,我们正在跟人家协商,匀出一部分来支援新成立的冀察军区。你们教导大队是冀察军区成立后的唯一一支直属部队,我们有了棉衣会优先供应一线部队的。你们放心好了。

以后教导大队在平西,看到平西的主力七团(平西仅有的两支主力团,九团奉命开赴延安)穿的都是灰、黑、黄、绿杂色衣服,连身统一的灰军装都没有,只有一顶帽子表明他的八路军身份。看到平西根据地如此困难,教导大队不再开口要东西了,知道人家比我们还困难,有了困难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怎么解决?还不是回一分区想办法吗?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最初的一年多,“土八路”的后勤供给都建在“团”上,以团供给处为独立核算单位。一个团战斗力强,缴获多,办法多,这个团的后勤供给就好许多。比如抗战后期如此艰难,但驻在满城的三团,还有驻在南城司的马辉二区队,因为地处根据地和敌伪统治区的边缘地带,可以不断从袭击敌伪据点的运输队、火车站、甚至敌据点的战斗中得到收获,所以比起其他部队要富裕了许多。

富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